第13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2月10日 星期
经济技术开发区
击鼓催征勇争先 奋楫扬帆正当时

青龙河湿地公园

中国(漯河)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

利通液压胶管生产车间

加多宝入驻经开区

嘉吉食品(漯河)公司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卫龙美味三期工业园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宇培物流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圆通快递物流园 陈克正 摄


■本报记者 熊勇力 通讯员 李黎丽

2024年是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承压奋进、砥砺前行的一年,也是量质齐升、奋勇争先的一年。近日,在商务部发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经开区总体排名持续进位,成功进入全国40强。

亮眼的成绩单,彰显经开区持续提升的综合实力;喜人的荣誉,见证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2024年,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得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成功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名单,被确定为省级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省级“质量强县”示范县区、省级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单位、省级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营商环境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承压奋进 开放招商成果丰硕

“我区聚焦全市三大产业集群‘11+8’产业链,狠抓国际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引进,2024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180亿元。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100%。”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少宏说,经开区聚焦主业主责,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量质齐升,更好地发挥了在市域经济发展中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功能作用。

招商思路更加清晰。该区主动适应招商引资新形势,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研究出台了《经开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焦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等,强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

招商力度持续加大。区主要领导躬身入局,全面落实“六职”招商要求,带头外出招商30余次,组织策划川渝“双推双招”大会等4场专题招商活动,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大型招商活动二十余场,拜访企业400余家,获取有效招商信息60余条,跟踪洽谈美国亿滋食品等国际知名企业十余家。

招商手段更加多样。探索协会招商、基金招商、市场化中介委托招商等新路径,多措并举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与上海黑蚁资本合作,设立规模10亿元的食品产业基金,通过合作基金引入一批黑蚁资本生态圈关联企业;与上海优势资本签订委托招商协议,3年内计划引进投资项目150个以上。

加速积蓄 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我们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重大项目谋划、落地作为巩固拓展招商引资成果的关键点,作为稳投资、促增长的‘压舱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宏宇说。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一大批支撑作用明显、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加速建设,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着眼长远谋项目。围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群补短板强弱项、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谋划重大项目178个,总投资2500亿元。其中,漯河食品国际合作产业园超千亿级项目1个,卫龙绿色食品产业园、盐津铺子“一基地两中心”等超百亿级项目3个,50亿级项目2个,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两新”项目占比超过60%。

立足当前抓进度。全力以赴推动项目早落地、快建设、速达效。2024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7个,总投资超600亿元。其中,加多宝凉茶、诚汇新材料、隆谷食品等21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为经开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优化服务强保障。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深化“万人助万企”系列惠企助企活动,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企业信息员、部门服务员”工作机制,形成问题收集、交办、反馈、评价闭环,召开服务企业周例会、现场办公会107次,解决问题512个,相关典型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被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办在全省推广。积极有效打破资金屏障,对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建设缓慢的政府投资项目,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基金、社会资本等多种融资手段,破解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在中核低碳产业园试点开展保理融资业务;与政策性银行对接,把部分未批复的专项债项目转化为项目贷等。该区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7.1亿元,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

蓄势赋能 工业基石更加坚固

经开区坚持工业立区,多点发力全力培育和支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要素加速集聚。扎实推进“一转带三化”工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动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利通科技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统一、大旺食品等4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卫龙公司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5G应用安全区域标杆企业,简好节能、鸿博药业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90家企业在“食品云”上云。经开区成功获批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开发区。

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该区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引育,持续擦亮“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金字招牌。2024年,该区研发投入18.3亿元,同比增长2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18家,研发项目备案754项;培育入库省级研发平台3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家;依托上海招才引智工作站、卫龙在外研发和人才飞地等,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158人,硕士生、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132人;与青岛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21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完成技术成果转化145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1亿元;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开展合作10项,动态列出实验室专家、研发成果、企业需求“三张清单”,推动中粮、恒瑞淀粉等企业向实验室提交技术需求23项,年内新增5项需求正在进行成果转化。该区“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同频共振模式走出新路子。

龙头企业支撑稳固。重塑市场规模优势,推动宏绿食品等6家重点企业实施“老树发新芽”扩产项目,带动工业投资30亿元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卫龙集团持续优化销售模式,全年产销额同比增长37.5%。泓一食品进行健康低糖类产品迭代,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统一公司新上饮品生产线,产值同比增长超30%。新入库盐津铺子、宏途食品、亿家馨等亿元企业79家,产值、税收与2023年相比均实现快速增长。加多宝、诚汇新材料、鲜之惠等一批新投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3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12家。

高位谋划 国际食品产业园建设全面起势

按照“东区国际食品产业园优布局、夯基础、立形象,建成区提功能、补短板、刷颜值”思路,国际食品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进。聘请南京大学设计院人员高标准编制空间和产业规划。核心起步区7.2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国际知名食品产业园、国内知名食品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未来食品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以及“产、城、文、旅”融合示范区六大功能板块。概念规划获得河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研究类”一等奖。根据前期规划设计以及园区发展需求,目前已投入6亿元,启动了东山路、汉溪路、东方红路、宜兰路4条主干道的建设工作。该区还积极筹措资金7000余万元购买土地占补平衡指标,满足路网、污水处理厂、核心起步区建设等用地需求,目前已报批土地1216亩。同时,坚持靠大联大、借船出海,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着力引进河南农投、中原资产等省、市国有平台,撬动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建设。

击鼓催征勇争先,奋楫扬帆正当时。站在新征程、新奋斗的起点,经开区将认真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市委“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要求,锚定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突出“三区”功能定位,深入实施“双千亿”发展计划,全力打造支撑漯河高质量发展的“三区一高地”,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新篇章中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经开区党政办公室提供

经开区产业集聚区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