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2月13日 星期
谜语的雏形是“隐语”
灯谜 写在彩灯上的“隐语”


灯谜最初由谜语发展而来。汉代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南北朝时期刘勰编纂的《文心雕龙》记载了一首来自黄帝时期的古谣——《弹歌》(又称《断竹》)。古谣只有简洁的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的异体字)。文字没有点明主题,像谜语一样,需要通过思考才能理解它隐喻了制作弹弓以猎取野兽之事。

“谜”字出现较晚,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未收录这个字。在此之前,这种民间文学形式的雏形被称为“隐语”或“廋(音sōu,意为隐藏)辞”。它的特点就是利用隐晦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看法。

夏商周时期,民谣式隐语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隐语成为臣子进谏君主的一种常用形式。采用隐语的形式迂回婉转地表达,既利于君主接受,更利于臣子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汉代是隐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相传东汉名臣蔡邕看到孝女曹娥的墓碑祭文写得非常好,就在碑上留下了8个字“黄绢 幼妇 外孙 齑臼(音jī jiù,古代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即色丝,合成字是“绝”;幼妇,指少女,合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合成字就是“好”;齑臼,代表着承受辛辣,即受辛,合成字是“辞”。4个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这是目前留存下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文义谜,后世称这种形式的灯谜为“曹娥体”。

隋唐制谜活用“谐音梗”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谜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意思是“谜”要闪烁其词,使人迷惑。这时的“谜”比“隐语”更加考验智力。

隋唐时期涌现出很多擅于制谜、猜谜的人,隋代的侯白就是其中之一。一次外出时,权臣杨素见路边一古槐,问:“怎么能让这棵树活着?”擅长制谜的属下侯白诙谐地回答:“把槐树的籽悬挂在树上就行了。“回”与“槐”古音相通,“籽”与“子”音同,侯白开创了利用汉字多义和谐音的特点巧妙释意、创作谜语的新方式,这种方式也叫“别解”。

唐代许多诗人更是直接用诗的形式创作谜语,极具趣味性。比如,李峤所作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王维所作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制谜、猜谜的风尚在官员、名士和普通民众中都很流行。

明代灯谜成元宵节民俗

“灯”和“谜”成为“搭子”有一个风趣的故事。相传宋代时,有一个财主长得丑、人品差,绰号“笑面虎”。一个穷秀才为了讽刺他,在元宵节灯会上扎了一顶大花灯并在上面写下“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猜一个物品)”谜底是“针”。秀才用在灯上写谜的形式,既在谜面上讽刺了财主的尖酸与势利,又巧妙地用与财主无关的谜底为自己开脱,财主只能吃哑巴亏。从此“灯”和“谜”相结合的形式越传越广。

灯谜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相关联,极大地推动了其发展。因猜灯谜有一定难度,像老虎一样难以射中,所以民间也把“灯谜”叫“灯虎”或“文虎”,猜谜叫“射虎”。

明代民间灯谜活动盛况空前,猜灯谜成为元宵节重要的民俗。

清代“谜海”收谜十万余则

清代出现了大批有关灯谜的著作,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灯谜”的说法。谜稿成了清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人们熟知的《红楼梦》《隋唐演义》《镜花缘》《兴唐传》《谐铎》等小说中都有不少描写制、猜灯谜的情节。

清末的谜集、谜书有七八十种,光绪年间出版的《百二十家谜抄》收谜多达10万余则,号称“谜海”。清末谜语大师张起南毕生嗜好谜学,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现代“谜圣”。他最早将英文引入谜语,首创西文谜。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是最早刊载灯谜的杂志。清末还广泛建立了专门从事灯谜研究和创作的组织,大大加快了灯谜的发展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界推陈出新,编制出大量符合大众口味的新灯谜,开创了自然工巧的新风格。比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谜底是花生;再比如“一个黄母鸡,天天刨土吃”,谜底是笤帚。

改革开放后,灯谜活动更是与时俱进,迸发出新的活力。灯谜活动不再拘泥于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各类庆典、集体活动甚至家庭聚会都组织猜射活动。猜谜的场所除了现场,还拓展到电视、网络等越来越多的平台。

近年来,灯谜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专业灯谜网站、网络灯谜大会层出不穷,谜协之间结盟、联谊蔚然成风。目前,灯谜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谜的创作数量、影响力达到新的高峰。

据《北京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