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2月21日 星期

神话成就神话! 《哪吒2》夺冠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1961年《大闹天宫》中的哪吒形象。

1979年《哪吒闹海》海报。

1979年,张仃创作首都机场壁画《哪吒闹海》(局部)。


2013年6月25日,邮票“哪吒信俗”在澳门发行,其中小型张图案含有哪吒庙。


据新华社成都2月18日电(记者 卢宥伊 马欣然 董小红)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累计票房(含点映和预售)突破123亿元人民币,超过《头脑特工队2》,位居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之冠。

“魔童”哪吒惊艳全球的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影视行业丰富的想象力、出色的叙事能力和强大技术团队支撑的创造力。

中国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动画人耗时5年打造了近2000个特效镜头,超10000个特效元素融合了艺术匠心与技术革新。

“中国文化深厚的滋养是包括动画在内的中国影视作品国内受宠、‘出海’也惊艳的底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动画电影一大特色是为周边产业带来正向反馈。哪吒IP产品开始一“吒”难求,外贸重镇义乌一家哪吒头箍零售商的订单量已超20万个。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说,此次“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极大提振了中国动画界“深耕国内、远征国际”的信心,也吸引了大批如哪吒般敢于突破创新的年轻人。

业界同时指出,中国动画产业在人才、资本、运营宣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尤其要加强除头部产品外的内容稳定性和票房号召力。

2025年《中国动画产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动画制作外包基地之一,在三维动画、视觉特效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哪吒2》成功

是长期主义者的胜利

《哪吒2》成中国影史首部百亿票房电影,创造了新的里程碑。导演饺子说,“踮起脚去够中国动画电影特效‘天花板’”的出发点,是决不辜负观众的期待。创作者以匠心炮制巨作,观众以票房给予直接反馈,这种双向奔赴、良性互动,令人感动。文化产业讲究的是慢工细活,这两年的一系列现象级文化产品,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哪吒2》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特效镜头接近2000个。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

没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下了最笨的功夫、走了非走不可的远路,一路撑下去,迎来了黎明的喷薄日出。我们珍视《哪吒2》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打破票房纪录,更在于它再次证明了“认真做事”的价值和意义。

在追求效率、速成的现代社会,肯下慢功夫不可多得,奉行长期主义更弥足珍贵。执着、专注、坚韧,不偷懒、不耍滑、不抄近路,踏踏实实付出,无论是文化产品、文艺作品还是科技、产业领域的创新,终能有所收获,甚至走向完美和极致。

我们如今引以为傲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一度不被外国产业界看好。“混动路线都没普及,纯电路线怎么可能走得通?”但因为认定了汽车智能化、绿色化大方向,国家政策坚定支持,一代企业家坚定投入,一点点积累技术优势,深挖消费者需求,挺过了最艰难时期,迎来了国产新能源车的高光时刻。

从“哪吒”动画到新能源汽车,看似十万八千里,而成功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这显然都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市场空间在打开,政策效应在释放,产业土壤在积厚,环境氛围在变浓。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创作者、创业者、创新者的乐土,干事创业正当时。

“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世界?我想试试。”

据《人民日报》

近140家公司、4000多人全力托举 这是中国动画的“万鳞甲”

震撼的银幕体验和视觉效果是《哪吒2》取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原因。据电影主创团队提供的数据:《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全片1864个镜头,特效镜头1400个;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镜头数达到2427个,特效镜头1948个。对任何一家动画公司,这都是“做不完,根本做不完”的体量。好在,《哪吒2》本没有打算由一家公司做完。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的名字出现在《哪吒2》的片尾字幕里,其中既有传统影视巨头,也有业内知名的专业动漫公司,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工作室。

现象级的动画电影,参与者与有荣焉。来自西安数字怪兽团队的殷齐昊在电影院里看到自己和同事改了几十、上百遍的镜头,也听到周围观众的惊呼和赞叹。江西的幻影疯爆团队参与了玉虚宫穹顶特效镜头的制作,包括穹顶上的圆形图案、甘露水特效等。画面不过几十秒,特效镜头的制作却历时3个月。

电影里,主角高喊“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银幕外,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合力蹚出属于中国动画的前路。“集合”的场面,《哪吒2》总制片人王竞不会忘记:“有的动画人连衣服都没带就来了,第二天就开始干活了。”前后五年半的制作周期里,总共参与的制作人员超过4000位,“每个人都抱着200%的决心而来,和导演一起打一场硬仗。”

“万鳞甲”是龙王为了支持敖丙用龙族身上最硬的龙鳞制作而成的铠甲,堪称“全族的希望”。在《哪吒2》的视效总监石超群看来,这些团队是“真正意义上动画界的万鳞甲”。“一定要做观众没见过的,能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的,或者说能够有一种非常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给观众更多的美感刺激。这样的东西我们才觉得有做的价值。”饺子说。据央视新闻

《哪吒2》带给我们哪些教育启示

从教育视角来看,《哪吒2》以神话外壳包裹的教育内核,直击家庭教育的痛点与突围之道。哪吒从“魔丸”到英雄的蜕变、李靖夫妇的智慧教育、敖丙与申公豹的成长困境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教育启示录。

不贴标签,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电影里的哪吒,作为“魔丸”转世,从降世便被贴上“顽劣”“危险”的标签。然而,太乙真人和李靖夫妇却没有将哪吒“标签化”,而是顺应哪吒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结合其天赋和能力,引导他成为守护者,并强化其正向行为模式。这种“鼓励教育”促使哪吒逐渐将“破坏力”转化为“保护力”。

拥有“敢闯会创”的精神可以创造新天地。电影中,当哪吒和敖丙吼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时,现场观众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哪吒2》通过申公豹与哪吒的双线叙事,探讨了身份、偏见与自我救赎的主题。哪吒与申公豹的命运交织,不约而同揭示了其成功路径——以“敢闯会创”的精神冲破宿命,创造出一番新天地。那些在创业道路上不断拼搏的年轻人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困难,但他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来,社会需要更多“敢闯会创”的创新人才。

在尊重个性的教育面前,每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英雄叙事。从《哪吒1》到《哪吒2》,作为教育者,太乙真人随性自然,秉持着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李靖夫妇客观展现出教育理念的冲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李靖开始理解儿子的叛逆,殷夫人也不一味溺爱。东海龙王敖光最终学会放手,尊重敖丙的独立选择,也体现了“每个孩子都需独特的成长路径”。《哪吒2》导演饺子从医学生转行动画的历程未尝不是一种“逆天改命”。因为热爱,他弃医从艺,辞职回家创作动画短片,一度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其间,他不怕坐“冷板凳”,几易其稿不知疲倦。其家人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慢慢转化为鼓励与支持。《哪吒2》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矫正与规训,而是唤醒与赋能。每个孩子都是未被破译的生命密码。教育者应以人为镜、以爱为盾、以信任为剑,与社会共同构建包容的成长生态。在摒弃偏见、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教育面前,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叙事。

据《中国教育报》

哪吒形象如何百转千回

哪吒形象的起源与演变

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辨识度的角色之一,其形象的演变贯穿了千年的文化史。从佛教护法到道教战神,从反叛少年到秩序守护者,哪吒的传奇故事,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从懵懂走向成熟的成长史诗,更是一部生动展现中国神话体系逐步建构的宏大缩影。

哪吒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佛教经典中的护法神“那咤”。唐代僧人不空所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记载,那咤“三头六臂,执戟持杵”,是一位典型的印度神话角色。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哪吒逐渐被本土化。到了宋元时期,哪吒被正式纳入道教神谱。1986年辽宁朝阳北塔地宫出土了一件辽代石函,文物管理部门在对其修缮过程中发现石函四侧面刻有“哪吒闹海”的故事,图案上书“大圣那(哪)吒太子”,内容为哪吒指挥夜叉率众追杀兴风作浪的和修吉龙王,画面极富张力,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哪吒形象的早期证据。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被描述为 “玉皇驾下大罗仙”,并赋予了他“剔骨还父”这一极具冲击力的核心叙事。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灵珠子转世的伐纣先锋。他的“弑父”行为被置于天命框架下合理化,剔骨还父的极端方式展现了个体意志与宗法伦理的剧烈碰撞。莲花化身的重生暗喻道教“破而后立”的修行哲学。最终,哪吒以“三坛海会大神”的身份位列肉身成圣七人组,这一转变也从侧面折射出明代市民文学对传统忠孝观念的复杂解构,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多元与碰撞。

在《西游记》中,哪吒褪去了反骨,成为协助孙悟空降妖的“天庭公务员”。他与孙悟空“三头六臂”的对战看似势均力敌,实则通过“如来赐塔”的佛教介入暗示其从道教战神向佛门护法的身份嬗变。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被“黄金宝塔”象征性调和,这种“以暴制暴”的权力规训,与《西游记》“心猿归正”的修行主题形成互文。

现当代重构:从意识形态符号到人性化书写

20世纪以来,哪吒形象历经多次重大转型。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将剔骨情节改写为“自刎明志”,赋予其反抗暴政的阶级叙事色彩,莲花重生成为“旧社会→新世界”的政治隐喻。

2003年推出的《哪吒传奇》,则是在儿童文学的框架下,有意识地弱化了暴力元素,转而强调 “友情”“成长” 等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魔丸/灵珠”的二元设定,将天命与自我的对抗推向极致。“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既是一代人的共鸣,亦暗合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焦虑。

神话IP的文本基石:经典版本推荐

哪吒形象历经千年演变,从佛教护法神 “那咤” 到如今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要深入理解哪吒形象的流变,必须回归承载中国神话基因的核心文本。《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作为中国神话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两大支柱,它们不仅是哪吒故事的源头活水,更是构筑起整个中国神话宇宙的坚实基石。

本报综合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