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丹
夜晚,哄睡孩子、忙完家务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固定的读书时间。我并没有刻意给自己制订阅读计划。读书不是消遣、不是任务,而是一种长久的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时间一点点拼凑,书本一页页累积,我如小鸟筑巢,每天衔枝啄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书页拂去一天的疲累,让心灵获得片刻的喘息。
读书是静心,也是净心。人极易在世俗中消磨掉生活的热情、生命的灵性。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就是产生精神内耗。每晚睡前的读书就是一种唤醒——唤醒内在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李白的杯中酒、是陶潜的屋前菊、是庄子蹁跹的蝶影、是曹雪芹编织的旧梦。写《追忆似水年华》的作家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书,就是照见自己的过程,是对思想的梳理与提升。日常生活、自然规律和历史变迁中蕴含着我们习焉不察的深刻道理。作者以洞悉一切的目光把它们提炼出来并凝聚到作品中,再以冷峻深刻的眼光和手中之笔把它们剖析开来,让那些我们所忽略的幽微人性、复杂人生纤毫毕现。那些在物欲横流里消散的风骨胆魄、在嘈杂繁忙中磨灭的恬静淡远,都随着书页的翻动翩然而至。
读书也是寻找的过程,寻找另一个自己。这种寻找可以是自由的、散漫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中规中矩,不同于总是被责任、被各种身份绑架的那个乏味的自己。想说的话借由小说中某个角色说出,因而你们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想做的事,借由书中的某个人替你尝试,从此你们似乎成了莫逆之交;困惑的事,书中的角色告诉你道理,会用自己的行动代替你去进行某些尝试,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当然,他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你,也不会照本宣科般灌输给你正确答案,只负责收获那些经验,用以指引别人的人生。因此我认为,读书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一个喜欢自由而独立阅读的人是最难被征服的,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精神自治。”读书让我们获得精神的自由。大数据对人进行分析,根据人们的喜好精准投放信息。我们被裹挟其中不得喘息。一个念头升起,来不及捕捉,就被新一轮的信息洪流淹没。书籍则是思想的自留地,是最后的避风港。在书中,我们尽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与几千年前的孔子对谈“仁义礼智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抛洒一把辛酸泪;或是在李娟的阿勒泰角落里细数羊群和日落。读书让我们看事物的眼光不再拘泥于眼前的城池,而是放眼于更广阔的领域;读书让我们变得自由且包容,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真相,而不是跟随网络水军人云亦云。
繁忙的间隙,愿我们都能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不理会尘世喧嚣,不计较岁月短长、人生得失,觅一方静谧处,在书香雅韵中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