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从“10+N”就业服务活动的精准对接,到“妈妈岗”的温情设计,再到“技能照亮前程”的培训体系,我市每项政策都直指群众“急难愁盼”,让高校毕业生在食品名城找到事业坐标,让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技能跃升,让每个家庭都能在城市发展中共享红利。
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市人社局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就业机构作用,高质量办好民营企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专场、食品领域专场等“10+N”就业服务活动,做到月月有专场、周周有招聘、时时有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对接。2024年,市人社局累计组织招聘活动600余场,发布岗位17.2万个,服务大学生10万人次。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就业服务的创新在于对需求的精准洞察。3月1日,漯河市“春风送岗暖人心,倾情助力‘她’就业”女性专场招聘会在万达广场举行,参与企业120余家,提供近5000个岗位,还特别设立了“妈妈岗”专区,推出了弹性工作制、设置灵活工时岗,让女性真正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发展。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我市聚焦“技能为本、就业优先”导向,围绕“11+8”产业链群需求,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纵深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评价取证+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试点建设链主企业牵头,链内企业、院校、培训评价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产教评融通融合的技能生态链,支持链内企业与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为链内企业定向培养输送技能人才。同时,试点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强化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5627人。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四高四争先’工作要求和市委‘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乡建设雕琢城市品格
“现在绿灯一亮,几排车能同时起步,早高峰能省十分钟。”每天开车经过滨河路与交通路交叉口的李先生,对新改造的路口赞不绝口。这个曾经让司机“头疼”的地方,经过精细化改造,已变身成为我市“畅通交通”的示范样本,让城市运行更具“呼吸感”。
从滨河路与交通路交叉口的“微手术”到全市城乡建设的“大棋局”,我市正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质,让每条道路的畅通、每个街区的焕新,都成为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的生动注脚。2024年,我市编制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城市体检省级技术审查的6个省辖市之一。189个城市更新项目如棋子落盘,21条城市道路旧貌换新颜,20条断头路化作通途,新107国道绕城段通车让过境车辆不再穿城而过;69个老旧小区换上“新衣”,230条背街小巷变身“网红打卡地”;48公里雨污管网让城市“经络”更畅通,25公里供热主管网延伸温暖千家万户。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113.9公里“四好农村路”串起绿水青山,28座危桥改造消除出行隐患;98.4%的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55条黑臭水体变身生态景观带,引澧入颍工程全线通水,建成淮河流域幸福河湖2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1条,河长制考核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文旅融合助力城市更新
红枫广场的夜空中,千架无人机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敖丙、申公豹等经典角色与名场面搬上苍穹;
河上街景区新引入非遗大秀《九狮飞天》、水上实景演出《梦回西游》等千余场;
食尚年华景区举办“漯河雪乡再兴屯”“鄂尔多斯民族风情秀”主题活动……
春节前后,我市围绕“前程‘已’锦 ‘漯’在其中”主题,谋划开展一百多项文旅体活动,全市文旅消费市场持续火爆。
与此同时,在西城区,以万达广场为圆心,半径2公里的黄金区域正上演一场城市功能的蝶变。这个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城市会客厅”,将政务服务、商业消费、文化体验三大核心功能有机融合,打造出特色的“政务+商业+文旅”三位一体沉浸式消费生态圈。
“以前带孩子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办完政务服务事项还能带孩子到周边看看展览、逛逛商场。”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从市博物馆出来,步行700米便可以进入万达广场的儿童主题乐园。她的体验折射出新商圈的核心价值——让市民在15分钟生活圈内完成从公共事务到精神享受的无缝切换,让日常消费升级为集政务便捷、文化感知、生活美学于一体的复合体验。
“要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活力充沛的新型商圈。以万达广场、沙澧河风光带、河上街景区为核心,有机链接周边便民服务、休闲旅游、文化设施等,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融入创新创意,发展新兴业态、丰富消费体验,打造集休闲、购物、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商圈,最大化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持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2月9日,市委书记秦保强参加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科技、文化旅游界联组讨论时说。
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我市在提升生活品质上的解题思路——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通过场景再造激活城市资源的乘数效应,既要满足“诗与远方”的想象,更要构建“近在咫尺”的服务生态。
精准施策兜牢安居底线
“没想到公租房APP这么方便,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申请租房全流程,真是既便捷又省心!”周口的李苒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漯就业。如今,她住在源汇区某公租房小区的45平方米温馨小居室里,距离工作地点仅2公里。“我以前和朋友合租在一个老旧小区,每天要倒公交车,很不方便。现在上班只需10分钟,每月租金还不到市场价的一半。”李苒满意地说。
记者打开公租房APP,在软件首页就能看到资格申请、进度查询、公示公告、在线选房、自助缴费等一系列服务选项,按照提示就可以逐步完成业务办理。从14:55提交申请、14:56完成登记、15:02核定通过,到5天后公示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将漯河市公租房业务办理的高效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越来越多的“李苒们”正通过公租房实现安居梦想。
从公租房的智能服务到“好房子”的品质跃升,从保障房的精准供给到绿色建筑的低碳转型,漯河正以“稳楼市、优更新、建好房”为主线,全力推动住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稳定楼市方面,通过打好“保交房”攻坚战、扩大“白名单”项目覆盖面、创新城中村改造“房源超市”模式,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城市更新方面,坚持“项目为王”理念,重点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电梯更新、雨污分流建设等工作。建设“好房子”方面,坚持高标准、高科技推动“好房子”项目建设,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指导优先供应区位良好、配套成熟的“好地块”,推动打造“好房子”试点项目,满足群众多元化购房需求。
一项项工作如同精密齿轮,共同驱动着城市品质的跃升。市民在新建的口袋公园邂逅非遗展演,村民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实现订单种植,外地游客在沙澧河畔的玻璃栈桥上惊叹“漯河真美”……漯河这座城市正用实践诠释高品质生活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堆砌,而是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温度,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