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李沛真
“古琴制作技艺复杂,要经过上百道工序。第一批琴我做了四年,第二批琴做了五年还没完工。”3月19日,古琴制作师孟国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孟国语是召陵区老窝镇孟湾村人。他的祖父孟昭天是私塾先生,由于精通木工,闲暇时会制作古琴与小件家具贴补家用。至今,孟国语的家中还珍藏着一张祖传的古琴。
高中毕业后,孟国语参军成为铁道兵,被分配到了木工班。孟国语的班长擅长制作二胡。出于对乐器的喜爱,他时常向班长请教二胡的制作技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古琴演奏深深地吸引了孟国语,让他萌生了研究古琴制作的想法。退休后,孟国语认真研读《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抚琴品茶202问》等书籍,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但他明白,做乐器不能闭门造车,要向名师求教才能进步。2012年,孟国语去北京拜访了制琴大师田双坤,学习古琴制作的复杂工艺和共鸣原理。2016年,孟国语又去沈阳音乐学院拜访了古琴教授顾泽长,并成为其门下弟子。
古琴制作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很高,要经历选材、造型、槽腹、刮灰胎、打磨、试音、上弦等工序。每一个工序又包含着不同的小工序。制作者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即使进展顺利,最快也需两年才能完成。
为了做好古琴,孟国语在家中设置了工作房、斫琴房、阴干房、成品展示室等。在孟国语的工作房里,摆放着做木工所需的刨子、锯、铲凿、雕刻刀等工具。制作古琴所需的木料整齐地摆放在房间的一角。孟国语介绍:“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杉木、桐木做的,以梓木为底。若是制作高档琴,也可用黄花梨、紫檀木、金丝楠木等。”
由于缺乏经验,孟国语在制琴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做琴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虽然我知道整个制作流程,但是每个步骤具体该如何操作,还需要琢磨。”孟国语告诉记者。在制琴时,他发现自己做的琴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形,导致跟琴底无法契合。“起初我十分困惑,找不到变形原因,后来才发现是切割方向出了问题。在挖槽时,要用径切而不是弦切,木材才不容易变形。”孟国语说。
类似的情况在刮灰胎、试音环节同样出现过。古琴制作最耗时的步骤是刮灰胎。灰胎是用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制琴师要一遍遍将灰胎刮到古琴上。等半个月左右,灰胎自然风干后再打磨。要想让古琴光亮、耐磨、耐腐,上灰胎的过程至少需要重复20遍。“我一般边上灰边试音,在试音中发现板的厚薄与音质的关系,然后再去调整。”孟国语说。这是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不仅需要制琴师有高超的制作技术,还需要有乐感,才能调整出好的音色。
2021年,孟国语成功制作出十张纯生漆古琴。第二批20张古琴也在加紧制作中。他制作的古琴,受到许多古琴爱好者的好评。
为了传承古琴制作技艺,孟国语开始收徒,并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向古琴爱好者展示古琴制作流程。孟国语说:“我成立了华御琴坊,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古琴、喜欢古琴,把古琴制作技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