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3月25日至26日,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指导,市文联、漯河市新华书店主办,许慎文化园、郾城区新华书店协办的著名作家刘庆邦文学讲座暨《花灯调》新书文学交流会举行。
刘庆邦,1951年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一级作家,曾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很高兴到漯河同大家一起探讨人品和文品、人格和文格的关系。”3月25日,在许慎文化园中华汉字体验馆,刘庆邦以《文品与人品,作文先做人》为题,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人生感悟,深入探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文学爱好者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修炼品德,以高尚的人格为基石,创作出更具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文学作品就是写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尊严。”刘庆邦谈到,人品决定文品。文品的高下是人格所决定的。他母亲曾说他是一个“心重”的人。“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很可能他就成不了作家。”在刘庆邦看来,一个人“心重”非但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反而是积极的。“其实无论说‘心重’还是敏感,关乎一个人的善良,还有对责任的承担。”
写作和生命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刘庆邦看来,生命质量决定作品质量。每个作品都是创作者的生命之歌、生命之舞、生命之诗。作品是精神和心灵的外化,有什么样的生命质量、生命力量、生命分量,就会写出相应的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作家生命的质量,指的是作家的人格。它至少有六种标准:善良的天性、高尚的道德、高贵的灵魂、悲悯的情怀、勤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刘庆邦表示,文学创作既有完善自我的功能,也有劝善的功能。他期待文学爱好者对生活有所观察、有所用心,承担起通过创作劝人向善向上的责任。创作过程中,刘庆邦也曾对自己的创作才华有过怀疑,但从未动摇过信念。“船的劲儿是在帆上,人的劲儿在心上。”刘庆邦鼓励文学爱好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心劲儿,在文学道路上坚持下去。
提到生命的力量,刘庆邦解读道,生命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人要不断思考。独立是思考的前提,人没有独立是谈不上思考的。对于一名作家,甚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做到独立思考,生命才有力量。他表示:“‘生命的分量’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经历一些事情、一些坎坷磨难,被人误解过、轻视过、批判过,经过锻炼再锻炼、加码再加码,生命才逐渐变得有分量。”
3月26日上午,《花灯调》新书文学交流会在郾城区新华书店举行。
《花灯调》呈现了“白天鹅书记”的下乡“探险”历程、“丑小鸭乡村”的蝶变传奇。作品取材于遵义地区真实素材,小说原型用7年多的时间、2700个日夜的坚守,与父老乡亲共同见证了乡村旧貌换新颜的蝶变。作品得到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花灯调》是2023年初完成的。我从夏写到秋、从秋写到冬,又从冬天差不多写到来年的立春。写作中,我常常泪湿双眼,擦擦眼泪才能继续写下去。”刘庆邦说,“写《花灯调》难在从写‘我乡’到写‘他乡’,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到写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这是对自己的挑战,但写作要敢于迎接挑战。”
交流会最后,刘庆邦与现场的文学爱好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