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星期

广场高音喇叭 何时不再扰民


■本报记者 齐国霞

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嘶力竭的唱腔……广场上健身和娱乐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产生的噪音影响市民工作和生活,成了热点问题。近日,记者调查发现,这一问题在市区多个广场存在,亟待解决。

广场高音喇叭噪音扰民

在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广场,记者连续多日观察发现,无论是跳广场舞还是唱戏、唱歌的市民,使用高音喇叭产生的噪音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的休息,还对周边单位的办公环境造成干扰。

3月24日下午2点多,在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广场西南侧,一群戏曲爱好者在乐队的伴奏下轮番演唱,很远就能听到他们使用的高音喇叭传出的锣鼓声。

“中午听唱戏,早上和晚上听聒噪的音乐,想安静一会儿都是奢望。”在未来花园小区居住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小区的居民多次举报,但没啥效果。”

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东侧一家单位的工作人员说:“工作时频繁被噪音干扰,思路常被打断,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难以顺利完成。”

同样,市区双汇广场,戏曲爱好者唱戏产生的噪音也让附近居民叫苦不迭。这里的“戏班子”有五六个,有的“戏班子”还使用扩音器,演唱时声音特别大。

家住红日文景苑小区的居民反映,孩子们放学后在家做作业时,广场上的噪音让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记者调查发现,市区黄河广场、烟厂花园也有类似情况。

广场上使用高音喇叭很普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使用高音喇叭,健身者和娱乐者往往持有不同看法。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在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东侧,健身者从早上6点多就开始跳操。一名组织者说:“我们也不想扰民,已经把音量调得尽可能低了。如果音量再小,后面的人就听不清音乐了。”

一位经常跳操的市民说:“音乐声大一点,跳舞更带劲。”

“声音大能出效果啊!”对于唱戏娱乐时使用高音喇叭,大多数戏曲爱好者认为能营造氛围,使大家的兴致更高。

无论是健身爱好者,还是戏曲爱好者,其实普遍缺乏自律意识,认为“音量调低会失去氛围”。也有市民坦言,在公共场所健身、娱乐是一种正当需求,若音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活动时间避开休息时段,居民和娱乐者可达成平衡。

广场管理方遭遇治理难题

那么,对广场上的高音喇叭噪音,管理方为什么不采取措施治理呢?

“我们平时会加大对广场的巡逻力度,对违规使用高音喇叭的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但管理人员刚走,他们就恢复原态了。”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的一名保安告诉记者,“因为噪音问题,管理人员还与使用高音喇叭的市民发生过争执,最后不了了之。”

源汇区城市发展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双汇广场。该中心管理人员表示,他们也经常接到市民投诉噪音问题,但管理人员没有执法权,只能劝阻,不能强行制止,更不能处罚。

调查期间,记者曾拨打110向警方投诉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的噪音扰民问题。民警随即到现场提醒跳广场舞的市民降低喇叭音量,并向记者反馈处理情况。民警表示,只要有投诉,警方就会到场处理,但不能长时间守在这里。

目前,针对广场噪音污染管理问题,公安、生态环境、城管等多部门职责交叉,呈现“九龙治水”却成效不足的尴尬局面。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不得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但在实际管理中,法规的执行常因“法不责众”而遭遇阻力。

治理噪音污染

还广场一片宁静

如何有效治理广场高音喇叭噪音,还市民一个宁静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呢?调查采访中,广场管理方、相关执法管理部门和广大市民纷纷为解决广场高音喇叭噪音问题出谋划策。

大家认为,广场管理方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健身者和娱乐者的环保和公德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控制喇叭音量,做到不干扰他人。

广场管理方应当制定更加细化的广场活动管理规定,明确不同时间段允许的音量范围,并严格执行;设立集中的广场活动区域,将噪音源相对集中,远离居民区和办公区。

管理部门应加大巡逻力度,对使用高音喇叭产生噪音且屡教不改者,有执法权的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其进行处罚,比如行政警告、罚款等。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借鉴大城市治理广场噪音的成功经验,如推广定向音响技术,将声音控制在特定区域内,减少外溢;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音量超标自动提醒。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