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莹璐 刘 铭 刘光明
徙木立信焕发新活力,干净干事创造新伟业。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在决胜“十四五”的重要节点,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这次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教育决策部署上来。
一
《通知》指出,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这为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供了方向引领。我们要悉心体悟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考量,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从历史一以贯之的接续性看,这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先后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重要内容。这次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体现了我们党“永远吹冲锋号”的恒心韧劲和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正风肃纪反腐贯通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大胆干事创业。”这次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向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方向不断深化。
从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的人民性看,这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人民的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严重背离党的初心使命,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通过开展学习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有效阻止“四风”等歪风邪气的侵染,从而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从实现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服务性看,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围绕中心任务部署推进各项事业和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好作风好形象创造新伟业”。通过开展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不为各种消极因素所侵扰,始终凝心聚力抓工作,中心任务就会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扎实向前推进,各项建设就会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党就能赢得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
二
《通知》强调,坚持聚焦主题、简约务实,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一体推进学查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这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抓好这次学习教育明确了基本遵循。
坚持聚焦主题、简约务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决定的重大意义,聚焦主题、简约务实地组织好学习教育,不要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本身就是八项规定要反对的。”聚焦主题,要求我们开展学习教育必须着眼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简约务实,要求我们开展学习教育要重实际、求实效,而不是走过场、做样子,坚决不搞形式化、套路化、表面化那一套。要坚持从实际和实效出发,自觉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固有模式、路径依赖,探索开展学习教育务实管用的方法和路径。
坚持科学统筹、一体推进。“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一体推进学查改”,这既是“简约务实”的体现,也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习教育上的具体运用。要统筹学习教育内容,既要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统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力争覆盖到全部岗位、所有党员。统筹教育进度,对学习研讨、查摆问题、集中整治、开门教育等进行系统设计,使学与查结合、查与改贯通,在学习研讨中掌握查和改的武器,在查摆问题中锚定整改的靶标,在集中整治中达成学习教育的目的,在开门教育中依托群众监督的力量,倒逼学习教育提升质效。
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学习教育如果只是一阵风,运动式地开展,就会“雨过地皮湿”。唯有把学习教育的有关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推动化风成俗,才能让优良作风释放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力量。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紧贴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推出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将党中央关于这次学习教育的有关理念方法、标准要求等融入其中,让党员干部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成为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过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三
学习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看能否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必须一体推进学查改,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心见行、落地见效,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扎实行动擦亮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
在确保学有质量上下功夫。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习教育的质量体现在能否直达心灵,并转化为党员干部应有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官德人品。要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准确把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任务举措和实践要求。要悉心体悟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极不平凡、极不寻常历程,深入总结“小切口带来大变化,小切口促成大变局”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强化抓好学习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
在确保查有力度上下功夫。查摆问题有没有力度,关键看能不能找准问题。在充分肯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我们要拿出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亮出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对标对表查摆问题积弊。充分运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督促检查、调查研究、信访反映等途径,全面深入查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坚决予以纠治。
在确保改有成效上下功夫。集中整治越深入,就越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立查立改、即知即改。针对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既要列出清单,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打好动真碰硬的攻坚战;又要善于追根溯源,在查清病灶、病理、病原的基础上抓好制度建设和落实,依托制度机制打好持久战,维护规定的严肃性和制度的刚性约束力。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既当好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又当好以上率下的示范者,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公信力。
据《解放军报》
如何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姜 雪
近年来,提振消费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频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快速变化,需要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随着消费升级趋势凸显,消费供给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何认识和破解消费供给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提振消费的关键所在。
促进居民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除了在需求端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社会保障外,还要重点关注消费供给对适配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的支撑作用。消费供给的本质是社会生产体系对消费需求的动态适配过程,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其内涵已经从传统的商品供给扩展为涵盖物质产品、服务体验、场景创新的综合供给体系。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三个新特征。
一是供给形态多元化。这不仅指产品种类的增加,更包括供给主体、要素组合、服务模式等多维创新,其核心在于通过多样化、差异化的供给方式满足多层次、动态化的消费需求。二是价值创造深化。消费供给正在从单一的功能性满足向情绪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重功能延伸。三是适配动态化。消费供给通过技术赋能,能够构建更为灵活的响应需求变化的供给体系,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商品消费领域存在中高端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消费者的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满足。另一方面,服务消费存在供给短板,特别是在高端化、专业化、标准化方面存在对消费升级的制约。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突破1.3万元,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服务消费需求进入快速释放期,但因其具有无形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品质管控和标准管理难度高于商品消费,一些服务领域质量参差不齐。如,家政、养老服务在用工标准、收费标准等方面还不统一;文旅、养老、医疗等领域存在同质化现象,适老化与个性化服务亟待增加。此外,由于服务消费往往具有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使得医疗、教育等优质服务资源因城市的“虹吸效应”而导致区域间供需不平衡。
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需把握“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辩证关系,通过制度突破、监管创新、供需协同等系统性改革,切实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第一,推动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明确产品安全性能和技术门槛,以消费者为中心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消费品制造业领域标准提升,将用户需求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消费品领域个性化、高端化、定制化发展,解决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供需错配问题。
第二,加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质量基准,明确文旅、家政、养老等领域的服务流程、质量评价体系。加快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建立服务质量监测平台。推动远程服务与智慧终端融合发展,如加快智慧养老院建设,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老年人健康数据并提供远程医疗支持。
第三,扩大服务消费市场准入。聚焦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清理服务业行业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如,可探索试点“负面清单+信用承诺”制度,缩短民办养老机构审批周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在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第四,优化城乡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城乡要素县域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重点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托育、健康管理等服务标准,支持县域智慧养老、远程医疗等场景建设,更好满足县乡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