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全国爱鼻日。春季到来,过敏性鼻炎患者也迎来了最难熬的季节。鼻塞、鼻痒、喷嚏不断……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哮喘等更严重的疾病。如何科学护鼻,顺利通过春季过敏关?记者走访医院、采访专家,了解过敏性鼻炎的防治之道。
这些认知误区你中招了吗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过敏性鼻炎患病率达19%,儿童达2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公众认知仍存误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刘俊秀说,过敏性鼻炎与感冒的症状有重叠之处,主要表现为流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塞。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会误以为自己感冒,出现诊断混淆、不规范治疗等问题,易导致病程迁延甚至诱发哮喘等并发症。
如何区分过敏性鼻炎与感冒?刘俊秀介绍,感冒病程短,一般5天至7天可自愈,伴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过敏性鼻炎病程长,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无发热,接触过敏原后病情加重。过敏性鼻炎喷嚏多、鼻涕如“水龙头”,伴眼耳咽部瘙痒;感冒喷嚏少,鼻涕后期黏稠,以鼻塞为主。此外,过敏性鼻炎有季节规律,春季花粉过敏尤为常见。
一些过敏性鼻炎患者有“滥用抗生素或拒绝鼻喷激素”的行为,专家提示,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均无效。此外,部分患者对鼻喷激素心存恐惧,但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鼻喷激素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首先避开过敏原
规范治疗是关键
在过敏性鼻炎的防治中,避开过敏原是首要任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张罗建议,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患者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早晨和傍晚。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减少花粉接触。
对于已经确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张罗表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鼻喷激素等,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是针对过敏原进行的特异性治疗。
张罗说,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暴露量,可以使机体免疫系统逐渐适应并降低对过敏原的敏感度,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
然而,部分患者还面临着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问题。我国科学家持续开展高质量研究,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张罗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布研究成果显示,一种国产新型生物制剂司普奇拜单抗能有效改善中重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部和眼部症状。这一“中国方案”有望为过敏性鼻炎治疗提供新选择。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过敏性鼻炎若不规范控制,可能引发鼻窦炎、中耳炎甚至哮喘。如何做好长期管理?
“过敏性鼻炎要坚持以预防为先,尤其在花粉季节,提前干预比症状发作后再控制更有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王全桂说,患者应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自己的过敏史、症状变化等,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同时,要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此外,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二手烟、粉尘等有害物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饮食上,避免食用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还要学会自我管理,掌握一些基本护鼻技巧,如在花粉季节使用花粉阻隔剂,减少花粉接触;在尘螨较多的季节使用除螨仪,减少尘螨滋生。
“患者要积极参与过敏性鼻炎的长期管理。”王全桂说,应定期复诊,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因病情反复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