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勇睿
“这是防治蚜虫的药,一亩地的使用量为15毫升至20毫升,兑1500毫升水。这10瓶药可打30亩小麦……”4月18日,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市农业科学院首席植保专家,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世民,一边送上农药一边指导无人机操作手。
当天上午9点,李世民带领团队到位于郾城区龙城镇的漯河市兴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现场指导合作社科学开展无人机“一喷三防”植保作业。
放眼望去,基地120多亩不同品种的小麦长势良好。李世民走进田间察看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根据不同区域的麦田病虫害情况开出了对症用药“处方”。配药、兑水、拌匀……在李世民的指导下,一桶桶配好的农药被倒进无人机上的“药箱”里。
“可以起飞了……”随着一声指令,无人机操作员熟练地操作着遥控器。一架植保无人机在地头道路上腾空而起,按照预定路线在麦田上空匀速前进。
地头的农技人员也没闲着,不时给无人机的“药箱”里补充农药……经过近3个小时,120多亩麦田“一喷三防”作业顺利完成。
“采取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方式,解决了当前传统植保器械进地难的问题,扩大了喷洒覆盖面,省钱、省时、省力,提高了喷洒效率。”李世民说,“一喷三防”是强化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措施,可以防治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为小麦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谷雨时节是小麦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高发期。农民朋友要抓住当前防病、防虫的关键时期,做好‘一喷三防’,确保今年夏粮丰产丰收。”李世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