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22日 星期
我市印发实施方案
坚持“六个突出” 扎实推进精准普法


日前,我市印发《漯河市增强普法针对性时效性 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活动实施方案》,聚焦普法为民、亲民、便民、惠民、利民、近民,通过明确普法重点、升级普法阵地、搭建普法平台、丰富普法载体、培育普法品牌、建强普法队伍,不断增强普法工作质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普法工作的满意度。

突出普法为民

明确普法重点

我市普法工作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一方面,围绕宪法、民法典开展普法,夯实法治根基;另一方面,紧扣高质量发展,大力宣传与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三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此外,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大力宣传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网络诈骗、婚姻家庭、老年人权益保护、宅基地纠纷等热点敏感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升群众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突出普法亲民

升级普法阵地

我市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积极实施法治农民画培育推广工程,建立法治农民画资料库,强化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各县(区)因地制宜,打造2个以上特色鲜明的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推动普法阵地提档升级。同时,加强企业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化“律企携手、法治护航发展”“法治体检”“送法进企业”等举措,培育具有企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法治文化阵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突出普法便民

搭建普法平台

我市充分发挥各类普法平台作用,持续讲好漯河基层普法故事。通过“法治漯河”微信公众号、《律师说法》节目以及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微信普法塔群等平台,精准推送法治内容。以开展“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为契机,利用乡村大喇叭,推动普法宣传进村、入户、到人。同时,创新普法形式,以“宪法号”公交车等为载体,打造流动普法宣传平台。此外,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协同宣传部门、网信部门,建立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普法集群,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开展智慧普法,提升普法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突出普法惠民

丰富普法载体

结合普法主题,我市开展“1+N”(“1”指“12·4”国家宪法日,“N”指“3·8”国际劳动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普法宣传。认真推行“三单一书”普法工作机制,围绕普法责任清单落实,及时向责任单位下发重点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对普法责任落实情况开展评价并适时反馈,推动“1+N”普法宣传落地见效。同时,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搜集、梳理、分析群众法治需求,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村(社区)法律顾问等人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订单式”普法。

突出普法利民

培育普法品牌

深化法治文化融合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市以许慎文化、舞阳农民画等为载体,探索其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路径。对法治文化作品进行再创作、深加工,将法治元素融入庙会、灯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并鼓励扶持文艺团体及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积极参与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使法治文化焕发新生机。此外,建立漯河法治文化优秀作品资料库,并在线上线下展播。

突出普法近民

建强普法队伍

发挥“八五”普法讲师团作用,加强群众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坚持“上门问诊”与“定期坐诊”相结合,为全市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调整充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强化校园法治教育专业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乡村普法队伍,配齐配优村(社区)法律顾问,压实工作责任,推动解决农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培育以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网格员为主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建立农村群众身边的法治宣传员、调解员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增强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

贺响洲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