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的阅读会形成一个人的精神底色。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青少年还需要阅读吗?他们的阅读习惯有什么变化?该如何引导?
现在的孩子如何读书
周六下午两点,记者到四川省图书馆青少年阅读研学中心采访,看到连台阶上都坐满了捧书阅读的孩子。
四川省图书馆流通阅览部主任刘柳介绍,目前青少年借阅书籍中纸质书仍占主流,同时数字阅读增长迅速。
和过去相比,当前青少年阅读内容更广泛,对动漫、科幻文学、科普百科类读物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阅读载体的变化造就了新的阅读习惯。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范晓荣说,孩子校内阅读以纸质书为主,在家会用电子产品阅读。有很多青少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网络文学,通过游学研学、参加航天夏令营、体验讲解员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不少青少年关注阅读中的社交性。社交媒体上,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书评短视频、播客讲书等层出不穷。很多人积极分享作为“少年讲书人”的独到见解。
自主阅读不足 阅读兴趣不够
当今青少年在阅读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仍面临自主阅读不足、阅读兴趣不够等问题。
——课业压力大,网络信息挤占阅读时间。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的情况。有专家调研发现,初中生更倾向于浏览网络文学和娱乐化内容,经典名著阅读率在下降。
——应试目的强,能力培养弱。部分家长将阅读等同于“刷题工具”,导致青少年将《红楼梦》等经典视为“考试资料”而非文化瑰宝。一些青少年善于写虚构、幻想的故事,却难以写出一个真实、性格鲜明的人物或符合逻辑的故事。其根本原因是阅读面狭窄,缺乏非虚构儿童文学作品浸润,导致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所欠缺。
——家长表率不足,城乡存在差距。记者在图书馆随机采访10名家长,其中7名家长表示自己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
山西一所县城小学图书馆里,很多书籍是与教学和课本相关的系列丛书,特色图书相对较少。县城书店里的童书种类也很有限,与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全社会营造书香氛围
面对变化和挑战,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提升成年人阅读素养,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在全社会营造书香氛围,鼓励青少年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阅读感受,鼓励他们以同人写作、改编等形式回应文本,从读写共创中获得成就感及能力提升。
家长、教师和阅读推广人应成为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高级营养师”。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读出故事的趣味,还应该探索“读写结合”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带孩子们体会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迁移运用到日常作文中。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育研究基地主任王蕾认为,成人也可阅读儿童书籍,更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还需要学习科学阅读理念,更专业地给予孩子阅读指导。
从开蒙识字到诵读四书,我国传统阅读教育讲究次第发展。徐鲁等专家建议,建立科学的分级阅读体系,循序渐进。低年级的小读者可以从薄一点、插图多一点的图画书和故事书读起,尽量把每一本书完整读完。要先建立“读完一本书”的信心,然后慢慢培养阅读习惯。
四川省图书馆去年推出“川阅无限·云借阅”平台,支持全省读者线上选新书、快递送到家,对促进城乡青少年文化服务均等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名县城小学负责人希望农村书屋、职工书屋、县城图书馆等采购更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可探索‘馆校合作’模式,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原主席张明舟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