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乐 李黎丽
从1992年建区到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20年居国家级开发区第144位到2024年成功进入全国40强,经开区紧扣时代脉搏,以超前的战略视野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丰富招商措施、加速产业集聚、升级服务效能等多元化策略,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经开区多次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得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成功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名单,被确定为省级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省级质量强县示范县区、省级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单位、省级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营商环境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亮眼的成绩单,彰显经开区持续提升的综合实力;喜人的荣誉,见证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耕招商沃土 蓄积发展力量
经开区聚焦主业主责,狠抓国际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引进,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量质齐升。一是招商思路更加清晰。经开区主动适应招商引资新形势,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研究出台经开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焦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强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二是招商力度持续加大。开展招商引资春季百日会战行动,全面落实“六职+全员”招商要求,区主要领导躬身入局,赴广东、福建、上海、湖南、江西等地开展拜访及专题招商活动21次,举办国际商协会合作恳谈会、漯河川渝“双招双推”暨河南漯河国际食品产业园推介会等专场活动3场。各办事处充分发挥“前沿哨所”作用,开展高频次企业对接,今年累计拜访企业230批次。一季度,全区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72.8亿元。截至目前,9个签约项目均已履约并开工建设,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均为100%。三是招商手段更加多样。探索实施协会招商、基金招商、中介招商等新路径,多措并举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充分发挥上海优势智本专业机构平台作用,聚焦世界500强企业精准发力,构建“专业机构+目标企业”高效对接模式。与黑蚁资本、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设立食品产业基金,促进产业发展。
力推项目建设 集聚强区动能
经开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重大项目谋划、落地作为巩固拓展招商引资成果的关键点,稳投资、促增长的“压舱石”。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一大批支撑作用明显、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加速建设,为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一是着眼长远谋项目。围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群补齐短板、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谋划重大项目178个,总投资2500亿元。其中,漯河食品国际合作产业园超千亿级项目1个,卫龙绿色食品产业园、盐津铺子“一基地两中心”等超百亿级项目3个,50亿级项目2个,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两新”项目占比超过60%。二是立足当前抓进度。发挥“双百”项目龙头引领作用,加快卫龙四期、盐津铺子“一基地两中心”、川渝食品产业园、食品国际合作产业园等31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建立指挥部+专班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台账推进,全链条推进项目前期、要素保障、投产达效、入库纳统,确保在建项目早投产、早运营、早达效。三是优化服务强保障。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深化“万人助万企”系列惠企助企活动,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企业信息员、部门服务员”工作机制,形成问题收集、交办、反馈、评价闭环,相关典型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被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办全省推广。
坚持创新赋能 激发产业活力
经开区坚持工业立区,多点发力培育和支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新质要素加速集聚。“一转带三化”工作扎实推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动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利通科技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统一、大旺食品等4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卫龙美味成为全省唯一被评为“国家级5G应用安全区域标杆”的企业,还有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90家企业上“食品云”,经开区成功获批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开发区。二是龙头企业支撑稳固。重塑市场规模优势,推动宏绿食品等6家重点企业实施“老树发新芽”扩产项目,带动工业投资30亿元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卫龙美味、泓一食品、统一公司通过优化销售模式、开发新产品等方式,产值同比增长均超30%。新入库亿元企业79家,产值、税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实现快速增长,加多宝、鲜之惠等一批新投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3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12家。三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经开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起点,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持续擦亮“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金字招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18家,研发项目备案754个。培育入库省级研发平台3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家。与省内外21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完成技术成果转化145项。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158人,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32人。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开展合作10项,动态制订实验室专家、研发成果、企业需求“三张清单”,“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同频共振模式走出了新路子。
高位谋划助推 园区全面起势
经开区以“大园区、大开放、国际范”为引领,以一年见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为路径,以系统化保障为支撑,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推动食品国际合作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起点谋划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聘请南京大学设计院高标准编制空间和产业规划,聚焦新业态发展,超前谋划功能布局,概念规划获得河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研究类”一等奖。二是健全组织机制保障体系。实行“双主体”推进机制,从全区遴选12名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严格执行“三级调度”机制,与市投资集团每两周召开专题研究会,区党工委、管委会每周召开调度会,园区指挥部每周召开协调会。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周周有进度、月月有突破”。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东方红路、宜兰路、东山路等道路已建成通车,丰山路、汉溪路东段、发展路前期工作全面就绪,东区污水处理厂项目进展顺利,电力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0KV公共电力线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供热、供水、雨污排水等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已完成。同时,持续跟踪专项债项目审批进展,对接国开行、农发行、郑州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专项债项目配套融资工作,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谋划储备一批新的专项债项目。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下一步,经开区将认真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市委“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要求,锚定全市“三城”建设,突出“知名食品企业集聚区、高端制造链群引育示范区、新质要素集成引领区”的“三区”功能定位,深入实施“双千亿”发展计划,全力打造支撑漯河高质量发展的“三区一高地”,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新局面贡献经开力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经开区党政办公室提供
版式/付广亚
贯通经开区南北的中山路铁路立交桥
经开区产业集聚区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