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全义 姚晓晓
图/本报记者 杨 光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继续保留漯河市等城市的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0年11月,我市第一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评估、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全市交出的一份亮眼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单。
漯河,这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加速蝶变。近年来,在第一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再接再厉,坚定理想信念,持续固本培元;构筑道德高地,激发向善力量;深化文明创建,增进民生福祉;弘扬时代新风,涵养文明习惯,持续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老旧街巷的改造到公共设施的升级,从文明新风的浸润滋养到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漯河始终锚定“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现代化幸福之城建设目标,从细微处入手,扮靓“颜值”,提升“气质”,让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生福祉更丰实
“俺小区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的小区墙体瓷砖脱落、道路坑洼不平,改造后的小区跟新家一样。”5月23日中午,在人民路外贸家属院,居民张先生提及小区的改造喜笑颜开。
老旧小区改造是我市写给居民的温暖情书,一笔一画写下安居承诺,一撇一捺绘就幸福底色。
按照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求,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植入文化建设元素,并结合老旧小区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改善环境。
“‘断头路’一打通,我们送学生就方便多了。”提起去年打通的岷江路,附近居民连声称赞。岷江路打通后,附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我市2024年共打通20条“断头路”,今年计划再打通10条以上“断头路”,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小的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5月24日上午,在召陵区铁东农贸市场,记者看到,商品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十分干净,区域划分一目了然。“现在农贸市场的环境真好,东西明码标价,干净、让人放心。”前来选购菜品的市民连连称赞。
2024年,我市根据发展实际和相关规划,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坚持“拆旧”和“建新”并重,逐步完善市场布局,实现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全市农贸市场由曾经的“脏乱差”变为“高大上”的文明窗口。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创建的实事就办到哪里。
淞江芳园西区处于供水管网末端,每到夏季用水高峰期,高层住户就会遇到水压低、供水不稳定的情况。2024年,我市把改造供水管网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后,重新铺设淞江芳园西区供水管网。“现在,大家再也不用为小区用水担心了。这些小事都被政府惦记着,群众生活咋能不幸福?”淞江芳园西区居民刘女士说。
“看病太方便了,缴费不用排长队,在诊室扫码就能用医保支付。”
“乡镇学校建得跟城里的一样美,乡村娃娃和城里娃娃一样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
“企业在漯河得到‘保姆’般的服务,生产经营得到极大保障。在漯河发展,我们信心十足。”
…………
2024年,我市民生支出177.7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9%,12项省定、20项市定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共改造老旧小区69个,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89个,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1条,新建供热主管网25公里……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文明底色更鲜亮
城市之美,美在环境,更美在心灵。
5月24日上午,召陵区天桥街街道烟厂花园广场十分热闹,“爱见周六”活动如期举行。身穿“天桥义工”志愿者红马甲的赵国锁带领50多名志愿者,热情地为群众提供理发、磨菜刀、量血压等志愿服务。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召陵区天桥街街道志愿者党委副书记赵国锁告诉记者,他坚信,大家都做好点滴小事,为他人送去温暖和便利,就能形成强大的向上向善的社会力量。
在漯河,文明之水并非一个人的涓涓细流,而是全民参与的壮阔波澜。我市9人荣登2023年度“河南好人榜”;2024年,赵国锁被评为第二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两名学生被评为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截至目前,我市累计60人、1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先进典型数量连续3年保持全国、全省领先。
如今的沙澧大地,每到周末,在市区大街小巷,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打扫卫生、文明引导……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城市里最显眼、最暖心的风景。
斑马线是行人的生命线,是礼貌线、文明线、安全线。文明交通是城市的名片。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大力开展交通违法乱象集中整治行动,使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显著增强。
5月23日上午7点40分,正值上班高峰期,在市区嵩山路与黄河路交叉口,行人有序通过斑马线,机动车司机主动礼让行人,交通秩序井然。“现在咱漯河市民的素质真好,闯红灯现象几乎见不到。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大家出行更放心了。”家住嵩山小区的吴女士说。
“在俺王庄村,办红白事都有标准。大家不互相攀比,也不铺张浪费。”5月23日下午,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王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孙玉枝告诉记者,村民办白事用的移动棚等是村里统一准备的。现在,村民和谐、民风淳朴。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我市持续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为引领文明新风尚,展示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的魅力和活力,2024年,我市在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分别发表创文稿件48篇、120篇。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播创文新闻141条;在“文明漯河”视频号发布视频480多个,其中在《文明漯河会客厅》栏目刊播“中国好人道德模范”8期、“文明幸福乡村行”10期、“城市流动的文明风景线”2期;在《漯河日报》的《文明漯河会客厅》专栏发稿25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争做文明城市的实践者、志愿者、拥护者,让漯河这座文明之城的底色更鲜亮。
幸福成色更充盈
“人们生活在漯河,就像住在公园里,心情好、身体好。”5月24日下午,在沙澧河风景区,和朋友一起散步的市民周小美说。在景区锻炼身体、欣赏美景,是漯河市民的日常生活。
5月15日晚上8点,千机飞“只有漯河”食博会专场表演在红枫广场拉开帷幕。20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呈现双汇火腿、南街村方便面等美食图案及“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第二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欢迎您”等字样。随着无人机不断变换阵形,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每周六晚上,红枫广场都是人山人海。千机飞“只有漯河”成为沙澧河文化风光带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民由衷地感叹:“漯河这么美,何必下江南!”
每天早上和晚上,许多街头游园热闹非凡。几十名市民伴随着音乐节奏,尽情地跳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想找个锻炼身体的地方得走好远,现在出门就有小公园。每天到公园锻炼,心情好了,身体也越来越硬朗了。”一名正在跳舞的市民向记者分享喜悦。
近年来,我市依托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在淞江路、辽河路、湘江路、人民路、黄河路等处建成百余个功能完善、景观协调的街头游园。每个游园主题不同,包括文化体育、法律科技、廉政教育等。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建设“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现代化幸福之城的落脚点在哪里?(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