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2版)我市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对表新的创建标准,下足“绣花”功夫,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去年小区周围新增了很多充电桩,今年我把燃油车置换成了新能源汽车,充电很方便。”5月25日上午,家住大学路阳光水岸小区的吴先生说。据了解,2024年,全市新建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1103个,超额完成新建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民生实事任务,重点优化城区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县域充电基础设施,逐步构建了“公用网+专用网+自用网”三网协同的充电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充电需求。
停车难曾是困扰市民的一大难题。如今在漯河,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现在住市区也不担心停车问题了,咱这里的单位都实行了‘两开放’,晚上回来可以把车停在附近的单位院内,缓解了市民停车难题。”在黄山路附近居住的张伟说。
2024年,我市持续深化开展“两开放”工作,对单位“两开放”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市区停车难、如厕难问题,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常态化开展市长热线快速处理和“我是创文啄木鸟”活动,问题整改率达95.48%。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咱老百姓真没少受益,小区环境好了,居民素质高了,邻里和谐了。”5月25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香山路金桂苑小区居住的万女士告诉记者,前些年小区里个别业主在绿化带里种菜,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居民都很自觉,生活越来越幸福。
2021年以来,市文明办坚持深入开展“三问于民”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针对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如不文明养宠、外卖小哥闯红灯、车窗抛物等,常年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动员各区街道、社区、结对共建文明单位共同搞好宣传教育活动;针对群众提出的漯河西站停车难问题,协调漯河西站广场停车场对收费管理系统进行调整,由原来的免费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真正做到创建过程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创建成果群众共享。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落脚点在于着力改善民生。4月9日,《漯河日报》02版刊登了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布的《贯彻落实河南省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责任分工》和《2025年市重点民生实事及责任分工》。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基础上,我市决定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继续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前瞻性、找准着力点,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力量办好10件省重点民生实事和10件市重点民生实事。这些实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饱含民生温度。从教育医疗到就业创业,从基本民生保障到基础设施建设,桩桩件件都关系着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这是我市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市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将群众的“心愿清单”逐一转化为温暖的“幸福账单”。如今,各项民生实事正在如火如荼地有序推进中。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市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要珍惜荣誉,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与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同题共答,加压奋进、再接再厉,凝心聚力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幸福漯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