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4日 星期

字理赋能 文化润心
——新课标视域下《说文解字》融入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创新路径

【摘要】本论文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汉字文化传承的要求,深入探究《说文解字》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探索“字理解析—情境创设—实践拓展”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运用图文互释、讲演解构、故事演绎等多样化教学策略,结合大量真实课堂案例,系统阐述将汉字形音义与文化内涵有机融合的具体方法,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关键词】《说文解字》 低年级识字 字理教学 新课标 文化传承

■郭惠明

一、引言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强调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育。小学低年级是识字启蒙的关键阶段,传统教学中机械记忆、割裂字理与文化内涵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说文解字》作为我国首部系统分析汉字字源的经典著作,其“六书”理论为识字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将《说文解字》融入低年级识字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构造规律,还能让学生在字理探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二、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一)新课标导向下的识字教学要求。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确立为语文核心素养四大维度,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汉字文化”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这要求识字教学必须突破传统字形、字音、字义割裂式的教学,转向注重汉字系统性、文化性的深度教学。

(二)《说文解字》的教学应用价值。

《说文解字》创立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六书”理论,系统阐释了汉字构造规律。其中,象形字“画成其物”、会意字“比类合谊”、形声字“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等造字法则,揭示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内在逻辑,符合低年级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说文解字》融入识字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字源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充分利用“漯语委”微信公众号“《说文解字》E课堂”资源,将字源视频融入课前导入环节。在《日月山川》教学中,通过动态视频展示“日”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轨迹,配合老师在《红日圆圆》中引用《说文解字》“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的生动阐释,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由图画向符号演变的过程。老师在讲座中以动画形式呈现太阳光芒与甲骨文字形的关联,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画面。课堂观察显示,采用视频导入后,学生课堂专注度提升至92%。

(二) 演讲解构:指事字的动态化教学。

1.情境游戏突破理解难点。以“上”字教学为例,创设“位置游戏”情境:邀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上下,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长横一短横”的符号,结合《说文解字》“上,高也,指事也”的解释,讲解古人用符号表示空间位置的智慧,随后播放字源动画,展示“上”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使抽象的指事符号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视觉形象。

2.书写评价提升形体认知。在书写指导环节,引导学生观察“上”字的笔画特征:竖画如挺拔立柱,长横似平稳基石,短横像灵动飞鸟。通过“三星评价法”(正确星、整洁星、美观星)开展书写作品互评活动,结合《说文解字》对汉字形体美的阐释,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汉字结构的对称美与平衡美。

(三)故事演绎:会意字的情境化教学。

1.字理故事加深意义理解。讲解“休”字时,结合《说文解字》“休,息止也。从人依木”的解释,创编故事情境:“古代,农夫在田间劳作一天疲惫不堪,走到大树下,靠在树干上,擦擦汗、喘口气,这就是‘休’。”配合手绘插画展示“人”与“木”的组合形态,让学生在故事中自然理解会意字的造字逻辑。

2.角色扮演促进知识内化。学习“从”字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火车游戏”:两名学生前后站立模仿跟随状态,其他学生观察并总结“从,随行也。从二人”的含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排队、跟从老师等生活场景,用“从”字创编短句,比如“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我从家里走到了学校”,实现从字形理解到语言运用的跨越。

(四)字族探究:形声字的规律化教学。

对比分析发现构字规律。在“清、情、请、晴、睛”教学中,采用“三步骤探究法”:第一步,引导学生圈出相同部分“青”,发现读音关联;第二步,结合《说文解字》“从水,青声”“从心,青声”等解释,分析形旁表意功能;第三步,通过“字卡配图”游戏(如清澈河水配“清”、开心表情配“情”),强化形音义对应关系。实验数据显示,经过该训练后,学生形声字辨析准确率提升至89%。

儿歌创编提升运用能力。结合《动物儿歌》教学,拓展“蜻、蜓、蜘、蛛”等虫字旁形声字。举办汉字儿歌创编大赛,学生创作如“蚯蚓土里慢慢爬,蚊子夜里嗡嗡飞;蜘蛛结网本领大,蚂蚁排队搬食物”等作品,通过韵律化表达,既巩固形声字知识,又培养语言创造力。

(五)古今贯通:汉字文化的深度挖掘。

以《天地人》“人”字教学为例,构建“三维文化课堂”:视觉维度,展示傅抱石国画《一望大江开》,感受天地人的空间关系;历史维度,呈现“人”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动画;文化维度,结合《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老师讲解:“人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尊贵的,是因为人具有思考、创造等诸多高级能力。比如:打猎、制造工具、创造文化等。因此,‘人’字是蕴含着尊贵的意味。”引入古代鞠躬礼文化,设计“礼仪小课堂”实践活动。

(六)跨学科实践:汉字学习的立体拓展。

举办社团活动,构建“我来看—我来讲—我来画”三维实践体系,实现语文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

1.“《说文解字》我来看”:字源解码与文化浸润。在“采”字专题学习中,教师以动态插画呈现甲骨文“采”(上爪下木)的构形,配合《说文解字》“采,捋取也”的解读,播放《古代采摘劳作》微纪录片。同时,引入老师在相关讲座中的讲解方式,如结合古诗“采菊东篱下”,以生动的语言描绘陶渊明采摘菊花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汉字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此外,在“月”字学习中,借鉴“月牙弯弯”讲座内容,结合《说文解字》“月,阙也,太阴之精”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古人对月亮形态的观察与记录。

2.“《说文解字》我来讲”:语言表达与文化传播。开展“汉字小讲师”活动。学生在观看“《说文解字》E课堂”后,模仿老师进行汉字讲解。以“马”字为例,学生在讲解时,先展示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图片,讲述“甲骨文的‘马’像小马在奔跑,看这弯曲的线条就像马的鬃毛,到了楷书虽然变得简洁,但依然能看出马的轮廓。”接着引用古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分析“马”在古代战争和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并组词“马车”“骏马”,造句“骏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在“家”字讲解中,学生结合《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的解释,讲述古代以猪为财富象征,有房有猪即为“家”的文化背景,还联系现代家庭生活,让汉字文化贴近生活实际。

3.“《说文解字》我来画”:艺术创作与文化再现。组织“汉字演变绘”活动,学生根据“《说文解字》E课堂”中汉字的演变过程进行创作。以“日”字为例,学生需绘制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五个阶段的字形,并加入创意元素:有的学生在甲骨文“日”字周围画上光芒,表现太阳的炽热;有的在小篆“日”字旁添加云朵。在“月”字创作中,学生用蓝色调表现月亮的清冷,将甲骨文的月牙形态与现代简笔画结合。对于“山”( )和“川”( ),学生通过不同的线条和色彩展现山峰的巍峨与河流的蜿蜒。

四、结语

将《说文解字》融入低年级识字教学,是落实新课标要求、传承汉字文化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从“机械识字”到“文化悟字”的转变,不仅提升了识字教学效果,还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一实践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漯河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