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霞
初二那年,病痛骤然侵袭,半月内不能上学。于是,我手拿一本小说,蜷缩在洒满阳光的旧藤椅上。闻着淡淡书香,我的心里竟有欣喜与满足。彼时年少,无法理解病痛之中的意外惊喜来自何处,却将那份突然而至的惊喜烙在时光褶皱里。
为什么欣喜和满足呢?直至年岁渐长才懂。那种病榻上的欢愉,其实是一种在病痛中渴望已久的心灵释放。病痛让我困于狭小的房间,身体的不适如同无形枷锁,将我牢牢束缚。然而,那本小说就像一扇神奇的窗,让我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的苦闷,进入一个充满奇幻与精彩的世界。文字如同灵动的音符,奏响了内心的乐章,让我在阅读中忘却了病痛的折磨,任晨昏在字里行间悄然更迭。
多年以后,在梧桐掩映的上海图书馆,偶遇几位读者围坐落地窗前分享读书心得。有位戴眼镜的女士说:“我每周六、周日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对纸质书的迷恋无法言说。每当指尖抚过书页,总能隐约看到书中人,而我也似在其中。作者在写书,也在写我,故而我觉得书在,我在。”
书在,我在。这番话让我忽然想起叶嘉莹先生——这位“诗词的女儿”现身《朗读者》栏目时,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从容,仿若时间都为之驻足。这一切,皆与书有关。叶嘉莹自幼沉浸于古典诗词的世界,熟读《论语》等经典著作,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在她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读书为她打开了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大门,奠定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而这何尝不是“书在,我在”最诗意的诠释?
有一次乘坐高铁,邻座的一位女士捧着一本《西江文艺》认真阅读。看她专注的样子,我仿佛看见年少时的自己。见她读得如痴如醉,我便想等她读完,借过来看一下。谁知她很豪爽,当即将书赠送于我,并坦言她身体不好,但一直有追求文学的梦想。她喜欢书里丰富多彩的世界,最大的愿望是余生可以与书为伴。“岁月在,书在。”说完,她问我,“你呢?”
我微微一怔,目光落在那本《西江文艺》上,脑海中闪过初二卧病在床时那本小说带来的慰藉。我说:“于我而言,书是困境中的避风港。小时候生病不能上学,是读书让我在病痛中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困境,只要心中有期盼、有向往,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如今,它更是融入我的生活,见证我的成长与感悟。它像一位无声却知心的挚友,懂我所有的情绪。开心时,书中妙语为我添彩;难过时,那些文字给予我力量。就像此刻,因书与你结缘,我愈发觉得,书在,我的世界便在。它拓展了我生命的维度,让我能在有限的时光里体验无数种可能。我也期盼,往后的日子能与书相伴,无论生活的风雨如何肆虐,只要翻开书页,就能寻得一方属于自己的静谧天地,你看,我和你的愿望一样,书在,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