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赢
7月2日,记者在源汇区大刘镇看到,田地两侧的沟渠宽阔整洁,不少农民正察看墒情。大刘镇处于低洼易涝区域。每到雨季,板桥、白寺等村的农田就面临积水问题。“沟渠堵了,乡亲们心里就堵得慌。”该镇人大代表、白寺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君说。
今年2月起,大刘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派出工作人员驻守沟渠治理施工现场,积极协调解决机械作业压坏田埂、清淤土方乱堆乱放等问题,划定作业边界,并承诺施工后恢复原状。截至目前,全镇已整治排涝沟渠77条,疏通长度达32.8公里,新开挖6.2公里,敷设涵管186根,成功解决了板桥、白寺、师庄、前陈等村1.14万亩耕地雨季排涝问题,为粮食稳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群众的事就是最紧急的事。人大代表要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当成履职大事。”大刘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陈晓东告诉记者。在大刘镇的基层治理版图中,人大代表联络站扎根于群众之中。大刘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构建“代表参与全覆盖、履职区域全覆盖”的网格化体系,将该镇划分为23个人大代表履职网格,助力基层高效能治理。
群众用微信扫码,就能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在大刘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墙上的身份公示牌印有代表姓名、电话和“码上说事”平台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反映诉求。另外,在每周二人大代表约见接待日,人大代表联络站会安排人大代表进站接待来访群众,真正形成“线上线下双接待”模式,并做到“聆听民意不打烊”。
源汇区人大代表李明杰服务站设在大刘镇南王村“说理堂”。李明杰将人大代表约见接待日与“田间议事会”结合,在群众家门口化解矛盾。李明杰告诉记者,他见证了数字化赋能带来的基层治理效率提升。今年,南王村村民王红才与邻居因菜园边界争议发生肢体冲突。对方家属住院后不肯出院。情急之下,王红才扫码留言反映问题。李明杰看到信息后,当天就召集双方到“说理堂”,从法律法规讲到邻里情谊,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李明杰的调解秘诀在于“情理法”融合。人大代表既讲法律法规,又讲乡风民俗,注重倾听双方诉求。如今,“说理堂”不仅是矛盾调解室,还成为政策宣讲站和民意收集点。人大代表在此开展普法宣传、解读惠民政策,让群众在“拉家常”中了解政策导向、法律知识,在“讲道理”中凝聚治理共识。
目前,大刘镇19个村正逐步实现“码上说事”全覆盖。村务公开栏张贴的二维码成为群众找人大代表的快捷途径。今年以来,人大代表通过该平台累计接待群众120人次,收集民生诉求17条,办结率达95%,真正实现了民意收集“全天候”、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大刘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产业发展瓶颈与群众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助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大刘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推动下,皇玉村金丝贡菊深加工,大陈村、蔡庄村特色果蔬,闫魏村中草药种植3大项目落地,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人大代表联络站就是要成为群众的‘暖心窝’,把代表的‘履职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陈晓东表示,下一步,大刘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践行为民履职的初心,让这座“连心桥”越来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