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7月2日下午,记者到崔笼霞家采访。当天,崔笼霞与好友举办以“说文解字进课堂”为主题的读书沙龙。
“我给书房取名‘素心兰舍’。说是家庭书房,其实它早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谈起书房,崔笼霞眼里闪着光。“我喜欢读书。一个爱读书的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我每天在书房静坐、喝茶、看书,或隔帘听雨,或抬头看云,内心无比宁静。”
推开书房的门,最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摆放了1000多本书的整墙书架。崔笼霞拿起一本《小桔灯》说:“这曾是我女儿最爱读的一本书。”对于崔笼霞来说,这间近十平方米的书房就是她的“精神容器”。
“以前哪有书房?”崔笼霞说,“我和爱人在小小的客厅读书,女儿就在书堆里爬着抓绘本。”那时的书虽像生活背景板,但埋下了家庭共读的种子。爱人的翻书声、女儿拿着绘本的“咿呀咿呀”声与客厅的暖光成为她最深刻的阅读记忆。
2020年,崔笼霞想把家里的杂物间改造成书房。这个想法立马得到她爱人高先生的响应。高先生亲自设计了整墙书架,为书籍提供了一个安稳的“家”。
去年冬天,这间通了暖气的书房成了崔笼霞公婆的“专属领地”。崔笼霞下班回来时,总能看见八十多岁的公公坐在书桌前拿着放大镜读《三国演义》,书页间还夹着他写的批注。有一天吃晚饭时,公公突然对她说:“我打算把四大名著再读一遍。”这话让崔笼霞深受触动:“读书哪分年纪?这是能让人越活越有劲儿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
如今,崔笼霞的女儿远在海外留学,但书房依然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春节,女儿回国过年,在书房里铺开红纸写春联。音乐在屋内流淌,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年味。”崔笼霞说,这间书房成了承载她幸福记忆的空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崔笼霞将书房变成了连接学生的纽带。她的学生都知道,“崔老师家有个能看书的好地方”。
2023年暑假,崔笼霞参加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快乐暑假 书香伴成长”活动,每天坐在书桌前读相关书籍、写分享稿、做课件,出色完成了《野地上的麦子》等五本书的线上讲座,广受好评。镜头前,孩子们的积极互动、点赞让崔笼霞觉得“书房的墙壁消失了,书香飘进更多孩子心里”。
崔笼霞还赋予书房社交功能。“因为读书,我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我们常常聚在这里,一同品味读书带来的欢乐。”她的书友孙素华、李会利、韩晓燕、张莹每周都会相约到“素心兰舍”读书。她们有时围坐在一起探讨《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教育智慧,有时分享各自在课堂上遇到的趣事。工作上遇到困惑时,她们从书籍里找答案;生活中碰上烦心事时,她们通过阅读逐渐释怀。
“崔老师的书房很舒适,在里面读书和在公众场合读书的感觉完全不同。”韩晓燕说,如今,她把崔笼霞的书房理念“移植”到了自己家里。
“书籍让我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让我咂摸出生活里藏着的那些甜。”崔笼霞说,书房是她的幸福密码。一间书房,装得下古籍里的春秋,盛得下生活里的琐碎,能让老人找到对抗时光的力量,也让孩子触摸到文字的温度。
《走进身边人的家庭书房》线索征集——如三代同堂的书房、亲子共读角、夫妻共享书房等。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联系电话:1378306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