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7月6日,南京传媒学院的14名师生抵达漯河,开启“烟火寻味 文脉漯城”实践之旅。
设计T恤致敬漯河
“出发前一周,我开始搜集有关漯河的资料。在和擅长图文设计的同学反复研究后,我们确定了这款T恤的设计方案。”7月7日,在许慎文化园,带队学生李昊霖指着身上的衣服说。
当天,南京传媒学院师生穿的白色T恤上,印着许慎文化园、双汇总部大厦等漯河地标性建筑图案和许慎的卡通形象,表达对漯河的敬意。
刚下高铁,漯河人的热情给了师生们一个惊喜。
“打车时,司机主动帮我们搬行李。在车上,他介绍了漯河的景点和美食。斑马线前,他礼让行人。这些细节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李昊霖笑着说。
感受文化品尝美食
7月7日,南京传媒学院的师生们参观了许慎文化园、双汇工业园等。
在许慎文化园,学子们沿着汉字大道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轨迹。“漯河礼物”文创店里的“说文解字”主题书签、汉字拼图等产品,吸引了学子们的目光。双汇工业园的现代化生产线,彻底刷新了学子们对漯河食品产业的认知。
自动化包装线有序作业、冷链系统高效运转……一名学子说:“以前我只在超市看到过双汇的产品,今天才知道产品背后有这么先进的生产设备。漯河规模庞大的食品产业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在贾湖遗址博物馆,历史悠久的骨笛、纹饰精美的陶器让来自山西大同的学生刘晓萱惊叹不已:“我早就听闻河南是文化大省,这次亲眼见到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才真正感受到先民们的智慧。这是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在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工作人员不仅详细介绍了漯河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还为师生们准备了满满一大袋漯河特产——南街村的豆干、卫龙的辣条、三剑客的酸奶……
“捧着这些零食,感觉像在超市一样。”来自江苏南通的大一学生姜安琪笑着说,“漯河不仅人热情,还有这么多美食,光这些特产就够我们拍一部‘舌尖上的漯河’短片了。”
7月8日,漯河日报社相关负责人与14名师生举行座谈交流会。双方围绕媒体融合发展、城市文化传播、内容创新生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用镜头记录市井生活
7月9日,南京传媒学院的师生们专程赶到舞阳县北舞渡镇。胡辣汤的香气飘过街巷,学生们端着相机蹲在胡辣汤店门口,镜头里师傅们搅动汤锅的身影与晨光交织,成了最生动的市井生活画面。
“北舞渡的胡辣汤名不虚传,汤香、料足、肉块大。”学生齐梓涵喝了胡辣汤后说,“这口鲜香里,藏着漯河人的实在。”
在漯河的几天时间,龙湖公园的连片荷叶、神州鸟园的百鸟齐鸣、红枫广场的热闹景象,都成了学子们镜头里的主角。
学子们在龙湖公园架起三脚架,对着湖面的倒影拍摄。“漯河的环境特别好。我们拍摄的很多画面不用后期制作就能用。”一名学生说。
学子们收获满满
7月11日,师生们结束了漯河之旅,开始整理这几天拍摄的素材。许慎文化园的汉字大道、北舞渡胡辣汤的阵阵热气、龙湖公园水面的粼粼波光、双汇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一个个画面勾起了师生们的回忆。
作为河南周口人,李昊霖对漯河的初始印象是“高铁中转站”。“以前我只知道漯河是交通枢纽,从没想过这座城市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次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漯河的独特魅力。”李昊霖说。
这群年轻传媒人对漯河的认知已被彻底刷新。李昊霖说:“我们来的时候带着任务,走的时候带着故事。”
师生们的这段旅程,既是高校、报社合作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提前一周设计的白色T恤,不仅承载着回忆,还是深情厚谊的见证。带队教师杨道琦表示:“漯河的美,在于它的‘小而美’——既有许慎文化的厚重,又有街头巷尾的温情。我们用镜头记录了漯河,漯河也用它的文化与热情,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