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孟子·公孙丑上》里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大意是说,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生长慢,就把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非但没长高,反而都枯萎了。后来,这个故事演变作成语“揠苗”或“揠苗助长”,也作“拔苗助长”。
常有人会疑问,“揠苗”与“拔苗”有区别吗?我们从《说文解字》中寻找答案。《说文解字·手部》:“揠,拔也。从手,匽声。”“揠”是形声字,“手(扌)”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手的动作有关;“匽”作声旁,表示读音。“揠”本义指拔引。《说文解字·手部》:“拔,擢也。从手,犮声。”“拔”是形声字,“手(扌)”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手的动作有关;“翟”作声旁,表示读音。“拔”本义指抽引。从“六书”上看,“揠”“拔”与“擢”是一组转注字,它们从属于同一部首“手(扌)”,并且意义能够互相训释,都有拔引的意思。
“揠”与“拔”意义大致相同,但不同地域在使用上是有区别的。西汉扬雄《方言·第三》:“揠、擢、拂、戎,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拔,或曰擢。自关而东,江淮南楚之间或曰戎。东齐海岱之间曰揠。”同样一个拔引的动作,关西或称“拔”,或称“擢”;东齐海岱之间(即今山东一带)称“揠”。《孟子·公孙丑上》讲的这个成语故事用“揠”字合乎孟子所处的区域,与《方言》的记载相吻合。
“揠苗”拔的是苗心还是苗根?需要对“揠”和“拔”的意义进行细分。秦末孔鲋《小尔雅·广物》:“拔心曰揠,拔根曰擢。”晋郭璞在《方言·第三》“揠”下注:“今呼拔草心为揠。”同时,还需要对下文的“苗则槁矣”的“槁”进行咬文嚼字。《说文解字·木部》“槁,木枯也。”槁是枯萎的意思。将“揠苗”解释作拔苗心,这与其引起的结果“苗槁”形成了呼应。如果将“揠苗”解释作拔苗根,引起的将不是“苗槁”的现象,而是“苗死”的结果。“揠苗助长”更精准比喻违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无益反而有害的道理。我们自然得出结论:“揠苗助长”较“拔苗助长”更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