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大暑,六月中。”《淮南子·天文训》曰:“(小暑)加十五日(斗)指未则大暑。”意即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天干“未”的位置,正好小暑过了十五天。大暑节气大约在每年公历7月23日左右,“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是“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我国一年之中光照最多、气温最高、各大“火炉”城市炉火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段,“湿热交蒸”可谓达到了一年中的顶点。
大暑节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热。气象学家解释,入夏后,地表从太阳吸收的热量越积越多,此时积累的热量不仅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而且这种积累达到峰值,所以大暑成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
炎夏之日,酷暑难耐,但对农作物来说就是另一番光景。民间有谚:“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时节的高温多雨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在大自然提供水热养分最慷慨最充分的时节,万物尽情享受着金灿灿的阳光,奋力生长。对于南方一些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而言,“禾到大暑日夜黄”,此时是一年中最紧张、艰苦的“双抢”季节。正所谓“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人们要及时收割早稻,还要兼顾种植晚稻,力求粮食丰收。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生,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的,实际上是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在湿热的大暑时节卵化而出,于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梦幻美景指日可待了。此时高温高湿,“溽暑”便是那种湿漉漉的闷热,湿气好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过后,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