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华
1977年的秋天,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那天,我和同学来到供销社,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一本崭新的《儿童文学》杂志吸引了我的目光。尽管已经读初三,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回家跟妈妈要了三毛五分钱,买下了这本复刊后的第一期杂志,并在扉页上十分虔诚地印下了我自学篆刻制作的名章。
这本杂志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每一个故事,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很快,我尝试着投稿,将一篇题为《学好本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习作寄往《儿童文学》杂志社编辑部。记得当时还在信封里夹了几毛钱,希望能买到他们出版的其他书籍。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的。直到有一天,同学默默地将一封信放在我的课桌上。那是一封来自《儿童文学》编辑的亲笔退稿信,整整三页纸。编辑不仅详细指出了我的文章优缺点,还建议我多读《人民文学》之类的刊物。最让我感动的是,编辑将我的零钱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承诺新书出版后会通知我。于是,文学的种子自此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我开始疯狂地读书、写作,常常废寝忘食。1978年退学后,我进入工厂工作,但写作热情丝毫未减。1980年,我的讽刺短文《“气死鲁班”访鲁班》终于在《牡丹江文学》上发表,紧接着又在《牡丹江日报》发表了科普寓言。这些作品的发表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然而,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收到的一沓沓退稿信中,有的寥寥数语,有的长篇大论。80年代的编辑们总是亲笔回复,到了90年代变成了油印便签,进入新世纪后,电子邮件的自动回复成了常态。但正是这些退稿信,让我不断反思、进步。
文学不仅改变了我的精神世界,也改变了我的现实生活。1981年,厂长看到我发表的文章后,说我应该到更能发挥才能的岗位上,遂将我调到办公室工作。同年,我获得了牡丹江市“自学成才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文学不仅给了我精神慰藉,还成了实实在在的“饭碗”。有一段时间工厂发不出工资,我靠着在报刊上发表的评论和摄影作品,每月能赚1000多元稿费,养活了自己和家人。2000年4月23日,我荣获“牡丹江市首届十大青年藏书家”称号。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为我颁奖时,我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回顾这段历程,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和写作带给我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它让我在面对困境时保持清醒,在世俗压力下坚守本真。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
如今,每当我翻开那本泛黄的《儿童文学》,看到扉页上那枚自刻名章的印痕,总会想起那个在供销社柜台前驻足凝望的少年。正是那个偶然的选择,开启了我与文学相伴的一生。
文学的热潮终会褪去,但文字的力量却永远沉淀在生命里。那些深夜伏案的坚持、被退稿时的失落、发表后的欣喜都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它们让我知道,真正的写作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在纷繁世界中守住内心的纯粹。即便今天,当纸媒势微、流量为王,我依然相信,好的文字能穿越时间、触动人心。读书与写作改变的不仅是我的命运,更塑造了我的灵魂——让我在浮躁的时代里始终保持思考的深度与表达的勇气。
如今,我已进入花甲之年。尽管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但历经风雨的我初心不改,依旧前行在爱好文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