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海
91.无论。只用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古义则是说不上或更不用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作:却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92.舞蹈。今义跳舞。古义一同今义。例:“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宋书·良吏传序》)译作:凡是有上百户人家的乡村,有市集的城邑,唱歌跳舞的,到处都成群结队。古义二、手舞足蹈,表示兴高采烈的样子。例:“徒怀舞蹈之心,终愧清风之藻。”(萧綱《上皇太子玄圃讲颂启》)意思是,白白怀有兴高采烈之心,终究还是有愧于歌颂清平世风的词藻。古义三、朝拜帝王的礼节。例:“张康节预政,屢请老不许。诏三日一至枢密院,进见毋舞蹈。”(朱弁《曲洧旧闻》)译作:张康节参与朝廷政事,多次请求辞职退休未被批准。皇上下诏准他可以三天到枢密院上一次班,并且参见皇上不用行一般礼节。
93.物理。今为自然科学的一个专门学科。古义指事物的常理。例:“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杜甫《曲江二首》)译作:仔细推究事物的常理,人生在世应当及时行乐,何必拿虚浮的荣宠羁绊自己。
94.物色。今义寻找访求。例:“星探负责物色歌手演员。”古义一、动物的毛色。例:“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雏豢,瞻肥瘠,察物色。”(《礼·月令》)译作:于是下令主持祭祀的太宰和太祝,到处行走寻找可做祭祀用的牲畜,要挑选那些身体健全没缺陷的幼畜,用好饲料喂养起来,还要关注它们的胖瘦,观察它们的毛色。古义二、形貌。例:“及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译作:等到武帝当了皇帝,严光就改名换姓,退隐不再相见。武帝感念严光是个贤人,于是下令派人拿着他的画像到处去寻找他。古义三、景色。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严延年《秋胡诗》)译作:夕阳西下,游玩采摘回来,景色正是黄昏时刻。古义四、物品。例:“后来以所征物色,添助军装衣赐。”(《旧五代史·食货志》)译作:后来把征收得来的物品赏赐给士卒增添了军装。古义五同今义。例:“寤而物色,得裴宽,类所梦。”(《新唐书·李林甫传》)译作:醒来之后寻找访求,得到一个叫裴宽的人,跟梦里见到的人就像一个人。
95.牺牲。今义为大义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古义一、指牵牛星。例:“牵牛为牺牲。”(《史记·天官书》)牵牛星就是牛郎星。它的另一个名字又叫牺牲。古义二、供祭祀用的牲畜,要求体形完备、毛色纯净。例:“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后汉书·鲁恭传》)译作:改变的只有纪年月日的历法、服饰的色彩、祭祀的牲畜、国家的徽章、使用的工具罢了。
96.下流。今只作贬义词,指品行卑污下作。古义一、江河的下游。例:“客有献醇酒一器,王使人往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刘向《列女传》)译作:有客人晋献了一坛美酒,国王派人把酒倒进江的上游,让士卒喝下游的水,就当和大家分享了那美酒。古义二、地位低微。例:“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王充《论衡》)译作:有的人有很高的才干并且品行廉洁,但是却遇不到明主,就退隐在地位低微的人群里。古义三、比喻众恶所归之处,也引申为品行龌龊卑劣。例:“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译作:所以君子厌恶置身在众恶所归的地方,因为天下的坏人坏事都聚集在那里。古义四、魏晋人称子孙为下流。例:“今封茂为聊城王,以慰太皇太后下流之念。”(《三国志·魏·乐陵王茂传》)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认为太皇太后是个下流之人,有荒淫无耻的念想。正确的解释:封王茂为聊城王,以宽慰太皇太后对子孙后代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