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嫦娥六号月球采样首批4项研究成果在《自然》期刊公布后,中国科研团队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同行的祝贺。其中,英国开放大学行星科学与探测教授马赫什·阿南德(Mahesh Anand)表示:“我们拥有来自月球的样本已经超过50年,是由(美国)阿波罗和(苏联)月球计划采集的……而嫦娥六号获得的样本揭示了许多新的东西,迫使我们重新思索过去五六十年来关于月球起源、演化以及月球内部水的历史所形成的理论。”
可以说,嫦娥六号的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范例。科学发现依赖于工程技术的成功实践,而科学研究又指导工程技术的具体实施。对月球背面样品研究的多项首创性突破,得益于中国航天稳健、迅速的发展。正是过去20多年中国航天人的努力拼搏,打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局面。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任务,使我国一举跃升深空探测领域的最前沿,既获得了揭示月球早期演化奥秘的独特科学资源,又为重构地月系统形成机制提供了难以复制的关键证据。
尽管4项研究成果齐发是个重磅新闻,但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研究成果不止这些。早在嫦娥六号发射前一年,仅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就梳理出20多个关键研究问题,各有专人负责。收到样品后的第16天,各个团队负责的玄武岩测年、岩石学、地球化学、磁学、稀有气体等首批成果已纷纷完成并投稿。
不过,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仅揭开了月球奥秘的一角,实现月球演化历史认知的突破仍然任重道远。要走好这条路,技术突破是关键支撑,应利用我国在仪器载荷、地球化学分析、离子探针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快速产出成果奠定基础。同时,应聚焦关键核心问题,集中力量突破,而不是一味跟着国外的研究热点走。正如吴福元院士所说的,尽管我国行星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但未来仍需走出一条自主道路,创建“中国的月球研究学派”,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特色。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