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8月18日 星期

非遗盛宴聚人气 商圈焕彩促消费
——首届非遗展演年8月第三场展演侧记
孔淑莹和孩子们共同演唱《花木兰》选段。


■文/图 本报记者 张 赢

“快看,龙!”8月16日,西城区万达广场1号门处,人群中传来孩童的惊呼声。

当《青龙舞》的鼓点响起时,郾城区孟庙镇何庄村青龙舞传承人身着彩衣,手握龙杆默契配合,使20米长的青龙腾空而起,时而盘旋、时而摆尾。

记者注意到,大家纷纷围在栏杆处看表演,就连三楼也站满了观众。当天,首届非遗展演年8月第三场展演在这里举行。

青龙渐歇,舞台灯光转暗。两名朗诵者登场朗诵《舞动的非遗传承》,字字铿锵。同时,大屏幕同步播放我市非遗影像,诠释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真谛。

“这龙鳞要用桑皮纸打底,再涂三层桐油,才能经得住日晒雨淋。”只见“匠心舞青龙”第四代传承人杨德胜手持篾刀,在舞台中间演示青龙扎制技艺。他手里的竹篾如软带般听话,三折两绕便成了龙首的轮廓。

接着,市老年人体育协会龙鼓专委会带来了鼓舞《龙魂赛马》。舞者以鼓抒怀,动作刚劲如骏马奔腾,展现了传统鼓舞的磅礴气势。

“好,真好!我们老一辈的人就喜欢看舞龙舞狮表演。”市民白先生带着孙子前来观看。他告诉记者,他经常观看非遗展演,为了能舒舒服服地看表演,特意从家里搬来小马扎坐在前排。

随后,“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沙河调《花木兰》选段唱响。孩子们在豫剧演员孔淑莹的带领下同台演绎,将这一漯河独有剧种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跟着节奏轻和,有白发老者用手机拍摄,也有孩童模仿动作。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

与孔淑莹合唱的是郾城区龙湖学校非遗社团的孩子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排练。8岁的表演者张议文说:“我很喜欢唱戏,能在这里为大家表演特别开心。”

最后上演的秧歌舞节目《陕北民歌、红歌联跳》,彩绸翻飞。演员们用热烈的舞姿,为传承喝彩,为文化点赞,为这场非遗盛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展演结束后,市民和游客纷纷前往美食区和超市。“我刚领了体育消费券,准备给孩子买套新衣服。我们看完表演再去楼上吃顿饭,一举两得。”市民王先生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