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全义 顾问 刘志伟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后,漯河地区很快沦陷。日伪军在沙澧大地的残暴行径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奋勇抗争。”8月4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伟向记者讲述了漯河地区抗战故事。
沙澧破碎:日寇铁蹄下的沦陷悲歌
1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不甘失败的日本帝国主义,为确保中国东海海上交通畅通,挽救其入侵东南亚的军队,决定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为此,日军集中兵力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豫湘桂战役。
河南战役是豫湘桂战役的第一阶段,重点是击溃国民党第一战区蒋鼎文、汤恩伯的40多万国民党军,占领平汉铁路及沿线地区,确保日军在武汉及华北的陆上交通线安全。1944年4月18日,日军投入兵力近10万人,在其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下,向河南正面战场发动进攻,河南战役爆发。
仓促应战的国民党军队是第一战区所属的9个集团军,共计40多万兵力。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抵抗。由于长期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方针,国民党政治腐败、军队腐化堕落,兵无斗志。到5月25日洛阳沦陷为止,历时37天的河南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以四倍于敌的兵力,在敌人的进攻下损失20万兵力、失陷38座县城,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入敌手。
漯河是平汉铁路线南段重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汤恩伯在此驻有重兵。1944年5月1日,南犯日军攻陷许昌后,其主力向西迂回,插到汤恩伯主力之侧背,配合自密县向西南进犯的日军第一一〇师团等部,围击汤恩伯部。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继续沿平汉线南犯,5月2日,日军占领临颍,国民党临颍县县长阎受典弃城而逃。5月4日,日军一部侵入郾城东北的五里庙村。5月5日,日军击溃国民党第八十九军新编第一师,攻陷漯河、郾城。随后,日军攻入舞阳县城,国民党县长刘馨吾逃往南部山区,漯河地区全部沦陷。
漯河地区沦陷后,日本北支那派遣军二九一七部队第九十一师团驻扎此地。为把漯河建成一个集军事、政治、经济等于一体的据点,作为南下侵略的后方基地,日军相继组建一批军事、政治、经济等机关,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此外,日军还建立了富士机关、西山公馆、万祥公馆、第九十一师团情报机关等庞大的特务情报机关。一些丧失民族气节的人向日军屈膝,认贼作父,一些社会渣滓、官僚政客、土匪流氓、豪绅恶霸成了日寇的座上宾。他们成立了日伪汉奸机构维持会、特务情报队和伪警察局,帮助日本侵略军镇压人民。同时,伪军河南绥靖军司令寇英杰派军长邱三宁也来漯河抢占地盘,扩充势力。一些土匪、汉奸伙同日伪军杀人越货,抢劫掳掠,横行乡里。
血色炼狱:日伪军暴行下的血泪控诉
2
1938年农历七月的一天下午,日军9架飞机从东南方向飞到漯河上空,对火车站一带进行狂轰滥炸,其中两颗炸弹丢进茭白坑,炸死200余人、炸伤数十人。
“1941年1月下旬,日军发动豫南战役,约一个师团的兵力自信阳北犯,1月30日攻占舞阳。攻占舞阳后,日军到处烧杀抢掠。短短几日,舞阳县城被毁房屋、财物无数。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击下,日军于2月2日撤离舞阳。”舞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光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1941年1月30日,日军还轰炸了临颍县。
1944年漯河沦陷后,日军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狂轰滥炸,奸淫掳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1944年5月4日,日军与驻在郾城小沟张村国民党某部卫队交火,战斗持续一夜。黎明时分,国民党某部卫队溃逃,日军进村后横冲直撞,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他们发现磨坊里关有外乡民工,立即用机枪堵住门口扫射,顿时血流遍地,80多名民工全部被日军枪杀。之后,日军挥舞屠刀,不分男女老幼逢人就杀。其中,赵树章一家10口人,除他和儿子逃出外,其余8人均被日军用刺刀挑死。日军在这个仅有14户人家的小村庄制造的屠杀血案令人触目惊心。除死于战场的国民党官兵外,被日军直接杀死的无辜群众达101人。其中,外乡民工80人,本村村民15人,被抓的小伕和来村探亲的6人。同时,日军还毁坏房屋12间、各种家具无数。整个村庄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在漯河大街,日军将国民党抓兵拉伕刚刚拼凑起来、未能及时撤走的一支400人的临时队伍,全部枪杀于母猪圈和干河坡里。在郊区闫庄、干河陈村先后屠杀、活埋30余人,烧毁房屋70余间。
1944年5月11日,两名日军闯进老应村奸淫妇女,其中一名日军被村民打死。第二天,一队日军开着卡车闯进村庄报复,放火烧掉已收到场的2400多亩麦秧子和许多房屋,将整个村庄烧成了一片焦土。
1944年舞阳沦陷后,日伪军横行霸道,到处设卡抓人,或强逼乡民做苦工,或以抓“探子”为名将人严刑拷打致死。在舞阳县城西关魏秀家门口,一次就杀害9人。同年10月,日军从横山扫荡回来,在朱兰店(当时隶属于舞阳)东一棵黄楝树下集体枪杀13人,还将一些人送进医院做实验。驻朱兰店的日军中队长大本的战马病死,他强逼村民王祥等人给马戴孝送殡。大本平时骑马外出时,总是强迫村民趴在地上做活马梯,村民稍不顺从即遭皮鞭毒打。8月,日军在田洛庄设立据点,把该村33户人家赶走32户,还强征民工挖了两条宽5米、深3米、长达千米的战壕,并修筑城墙、碉堡。前后7个多月,日军强征民工1万多人次,强行摊派车辆数千辆。日伪军对民工百般虐待,麦收时不准他们回家收麦,过年时不准他们回家过年,动辄就拳打脚踢。
日伪军的滔天罪行,激起了沙澧大地广大群众的怒火,期盼人民的军队来解救他们。
星星之火:民众自发的抗日怒潮
3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仇恨。他们有的参加抗日游击队,拿起武器同日军进行武装斗争;有的为游击队送情报,当向导,配合武装抗日;还有的自发组织起来,同日军展开英勇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人物。
“1944年5月初,日军攻打临颍时,国民党在临颍没有驻防正规部队,国民党县长阎受典弃城而逃。日军侵占临颍后,在县城北大街路东建立了日伪权力机关军政部,沟口右京任指导官,在临颍为非作歹。日军侵占临颍一年零四个月,奸淫烧杀,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犯下了滔天罪行。”临颍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宋旭告诉记者:“共产党员李鼎新率领许南抗日游击大队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
李鼎新,1905年生于临颍桥口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归中共王曲党支部领导。1929年春,王曲党支部遭到破坏,李鼎新投奔豫南游击队,任第一大队副大队长。1944年2月29日,李鼎新受命回临颍组建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根据地。李鼎新带人秘密回临颍县后,在颍河故道两岸努力发动群众,很快拉起一支100多人的队伍,部队番号为“许南抗日游击大队”,李鼎新任大队长,张子茂任副大队长。他们联络大批爱国青年,不断壮大抗日力量,英勇抗击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4年5月2日,日本宪兵队7辆汽车载着200多名日军和伪军,气势汹汹包围了荆李村,要剿灭许南抗日游击大队。大敌突至,游击队员奋起反击,但因部队初创、疏于防备、经验不足、战斗力差,终被打散。队伍虽被打散,但抗日信念不散。李鼎新组织部分游击队员转移到杜曲徐大王庙(现北徐村)朋友家油坊暂住。5月6日,李鼎新和大家商定,准备转移到颍河故道两岸,继续发展武装,坚持抗日斗争。但当天夜里,汉奸向日军告密。5月7日凌晨,日伪军头目唆使徐大王庙村人牵走一农户的牲口,诬陷系李鼎新所为,将李鼎新等人抓入大牢,诬陷其为“土匪”。李鼎新义正词严:“你们来侵略我们,你们才是大土匪!”5月10日,日军将李鼎新等枪杀于县城南关东南角沙坑里。临刑前,日军强迫李鼎新跪下。李鼎新怒目圆睁:“爷爷不跪!”挺胸昂立,英勇就义。刑后,日军把李鼎新等人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示众。此后,许南抗日游击大队活动基本停止。
一天,驻扎在临颍县石桥的1名日军骑着高头大马气势汹汹闯进马庙村。他看见正在麦场上打麦的杨某之妻,兽性大发,下马抓住她强行非礼。杨家兄弟忍无可忍,手持铁耙将其打死,藏尸于麦垛中,躲过搜查后,趁天黑把尸体抛入河中。
支天雷是郾城县城关南后街青年,初中学生,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办事果断。他听说日军在小沟张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和“火烧老应”的惨案后,非常气愤地对同学们说:“中国人被日本人糟蹋到这般地步,豁出命也得跟他们拼。拼掉一个够本,拼掉两个赚一个,哪能当亡国奴!”
1944年6月的一天夜晚,支天雷怀揣一把利斧,走出北门,寻找杀敌的机会。途经郾城北关遇一日军卡车正在爬坡,车上只有一名日军端着长枪。支天雷见车慢敌少,正是为乡亲报仇的机会,便纵身跃上汽车,举起斧头猛地向日军砍去,手足无措的日军当场毙命。驾驶室的司机刚一伸头外探,立刻也被砸得脑浆四溅。
后来,日军逮捕了支天雷。日军看他是个小青年,先是毒打威胁后又利诱,支天雷丝毫不为所动。一名日军伸出大拇指对支天雷狞笑着说:“年轻人,你是中国人的这个,只要投靠大日本……”支天雷厉声喝道:“什么大日本,你们是小日本,今天杀掉我,再过20年我还是你好大爷。”6月23日,支天雷被押到刑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英勇就义。
英耀蔡庄:游击劲旅的铁血传奇
4
“抗日英雄蔡永令率领游击队同日伪军开展武装斗争,是漯河地区武装抗日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8月6日,源汇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负责人姚五州告诉记者。当日,记者一行来到蔡永令的故里大刘镇蔡庄村探访。
蔡庄村口“英耀蔡庄”四个大字提醒我们,这里是英雄的故乡。该村的墙绘在默默讲述着蔡永令抗日的故事。
蔡永令故居是一座非常整洁的院落,周围绿树掩映。门楼外立着一块标牌,上书“蔡永令故居”,令人肃然起敬。院内堂屋三间青砖瓦房是蔡永令事迹展览馆,东厢是灶房。展览馆内陈列着抗战时期的战斗和生活用品,墙壁上绘着蔡永令烈士抗战时的画像,展板上介绍着蔡永令的抗战故事。
蔡庄村72岁的村民蔡振德告诉记者:“我见过蔡永令,他是我们十里八村的大英雄,他打日本鬼子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大刘镇人大主席陈晓东长期致力搜集民间红色故事,研究当地红色文化。他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了蔡永令带领游击队武装抗日的故事。
漯河地区沦陷后,早期的共产党员蔡永令毅然挺身而出,在家乡大刘一带建立了一支一二百人的抗日游击队,严惩当地土匪,袭击日伪军。后与活动于豫中的新四军第五师取得联系,得到豫中游击兵团领导人指示:把地方上分散的枪支尽量收集起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组成并壮大抗日武装,寓兵于民,夜聚明散,开展游击战争。根据部队首长的指示,蔡永令以地下党员为核心,利用他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和“两面政权”的乡保制度,迅速壮大抗日队伍。至抗日战争胜利,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游击队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神出鬼没,顽强战斗,打日军、杀汉奸,谱写了漯河人民武装抗击日伪军、保卫家乡的光辉篇章。
围歼日军特务。1944年10月的一天,漯河万祥公馆的6名日军特务乘黄包车耀武扬威来到郾城西南乡皇寓村,捆绑毒打乡民,逼着乡民交烟土、银圆等。村上的“两面政权”保长一面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们,一面暗中报告游击队。蔡永令遂挑选11名精壮队员携带武器迅速奔赴皇寓村,在关押群众的联保处附近隐蔽下来。当日军特务要把乡民作为人质带走的时候,蔡永令等上前搭话,领头的日军特务举枪就要打游击队员。蔡永令猛地前跨一步,扬起左臂拨开敌人的手枪,右手手起枪响,领头日军特务应声倒下。与此同时,游击队员一齐动手,其余5名日军特务很快毙命。这次战斗击毙日军特务6名,缴获手枪6支,游击队战士无一伤亡。
截击日军盐车。抗战时期,食盐紧缺,汉奸勾结日军开办了信义盐行。他们垄断市场大发横财,老百姓用一斗麦子到信义盐行才能换得一斤食盐。1944年10月的一天,信义盐行的24辆高轮马车满载食盐,8名日军坐车押送,运往舞阳高价销售。游击队得此情报后,蔡永令迅速调集骨干力量,配备重火力,在盐车必经之地大刘附近设下伏击圈。当盐车进入伏击圈后,游击队员首先打击中间车辆,拦腰斩断车队的前后联系,使敌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用重火力封锁车队的退路,形成对车队的火力包围圈。经过紧张激烈的战斗,当场毙敌数名。这场漂亮的伏击战,游击队员缴获短枪2支、长枪10余支以及24车食盐。
奇袭伪军老巢。1944年冬,在西平和郾城交界处的牛庄寨一带,盘踞着“皇协军豫南剿匪总部直属支队”,支队司令名叫崔发子。这些伪军在此抓兵拉伕,附近群众对他们恨之入骨,多次请求抗日游击队将其铲除。蔡永令利用崔发子招兵买马壮大队伍之机,让抗日游击队支队长杨天祥带领两个班的游击队员佯装投奔,另派两个班接应,约定里应外合,聚歼伪军。一天晚上,按照约好的时间,杨天祥和“投奔”崔发子的两班战士在伪军联络官的带领下进入牛庄寨内,直奔伪军司令部驻地牛百乙大院,迅速控制住伪军联络官,并悄悄扫除了进院障碍,抢占了有利地形。之后,杨天祥带领战士直取伪军司令部,崔发子和他的参谋长、副官被当场击毙,其余伪军全部成了游击队的俘虏。这次战斗,共击毙伪军20多人,缴获机枪1挺、手枪4支、步枪30多支,游击队员无一伤亡。
铲除铁杆汉奸。洪福堂原任漯河税务局事务主任。漯河沦陷后,他认贼作父,当上了漯河伪警察局局长,兼任伪军师长。这个铁杆汉奸十分忠于日军,对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怀有刻骨仇恨,扬言要把抗日游击队扫清。1945年6月的一天中午,游击队接到情报,洪福堂带着一队人马从舞阳开会返回漯河,路过大刘,直奔大陈庄的伪镇公所而去。蔡永令急令游击队员把伪镇长叫到一群众家中,郑重地交代他要好好招待洪福堂,尽量让他们多停留些时间。然后迅速通知附近各村游击队员,火速到大陈村东边的翟桥集合,埋伏起来做好战斗准备。下午3时左右,洪福堂一伙乘着酒兴,大摇大摆走出大陈村向东而来。他们一进入伏击圈,游击队员立即射出了密集的子弹。一阵激烈的战斗过后,洪福堂当场毙命,其他匪徒乱了阵脚,没命地逃向漯河。这次战斗,除打死洪福堂外,还击毙伪军30多人,缴获战马4匹、手枪3支、步枪10多支、望远镜1架。
伏击日军中队。1945年春,日军一个迫击炮中队由漯河出发援助南阳之敌,行至大刘店时逢大雨被迫暂停下来。游击队接到情报后,蔡永令带领战士埋伏在大刘店西坡苏塘周围,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后一齐向敌人射击,打得日军扔下辎重顺公路狼狈逃跑。这次战斗,缴获迫击炮3门、炮弹5车及一批军用器材。
夜袭日军列车。1945年7月的一天,游击队得到情报,当天晚上11点,日军一列弹药车要从漯河出发南运。为了炸毁这列弹药车,游击队挑选两个中队的精壮队员,带足炸药,趁黑夜埋伏在漯河南的九孔桥边,把炸药放在桥墩上。为防止炸桥后日军对附近村庄扫荡报复,又派人连夜疏散九孔桥附近的武岗和李庄铺的群众。半夜时分,敌弹药车从北向南徐徐开来。为防止意外,日军在车头前面挂上3节空车皮。游击队员待3节空车皮过后、车头走上桥身时拉响导火索。一声巨响,火光冲天,九孔桥被拦腰炸断,机车被炸坏,车头卡在炸塌的桥身里。两旁埋伏的战士端起机枪、步枪一齐向列车扫射。列车上押车的日军纷纷跳下火车,盲目地还击。游击队战士稍作进攻,便撤出了战斗。
蔡永令率领的抗日游击队是从战斗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抗日游击队成立后,敌人多次进行围剿,妄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均未奏效。特别是1945年2月13日,日军调动郾城、舞阳、西平、临颍的5000余名士兵,乘游击队员和群众过年之机,采取步兵、骑兵、炮兵联合行动方式,将抗日游击队四面包围,层层清剿,尤其对蔡庄、小曹、大陈等村清剿更甚。纵然如此,抗日游击队仍未动摇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抗日游击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发展成为拥有3个大队14个中队千余人的地方武装,为漯河人民的抗战保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成立到1945年8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高举抗日旗帜,浴血奋战,共对日伪军作战30多次,击毙日军60多人,其中包括日本军官平岗孝一和松本以及日本妇女界上层人物梅山静子;击毙大量伪军,其中包括15名相当于团级以上的军官;割掉日军电线3000余斤,炸毁铁路桥两座、火车头一个,缴获敌军迫击炮4门、机枪23挺、手枪300余支、步枪1000余支、战马数十匹、弹药不计其数。这些战利品,除了武装自己,其余全部上缴新四军第五师,有力地支援了正规军的作战。
1945年5月,蔡永令派人同新四军豫中游击兵团首长取得联系,请求将游击队编入兵团建制。7月,新四军豫中游击兵团政委栗再山在西平老温村召见蔡永令等人,听取游击队相关情况的汇报。栗再山对抗日游击队一年来的抗敌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蔡永令请求首长派一些共产党员到游击队工作,以加强党对游击队的领导。不久,游击兵团政治工作人员武仿倜持栗再山亲笔信找到蔡永令,商定将抗日游击队编为游击兵团第八团,蔡永令任团长,武仿倜任政委。8月,日军投降,游击兵团奉命撤离,抗日游击队编为第八团之事未能实现。
新四军第五师北上后,蔡永令遵照上级指示,以灰色身份继续率领抗日游击队坚持地方武装斗争。后来,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需要,蔡永令利用关系就任当时郾城县保安团团长,将抗日游击队改编为县保安团。他和共产党员王树德在保安团内秘密建立共产党的组织,保护游击队员活动,后来为解放漯河作出了重要贡献。
“蔡永令是我们村走出的抗日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为村民所传颂。以蔡永令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承载着本村的集体记忆,还在周边村镇产生广泛影响。我们平时就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家风培育,滋养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精神力量。”蔡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蔡基红告诉记者。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刘镇正在积极打造‘英耀蔡庄、孝廉大陈、休闲杜庄、法治南王’红色旅游观光景点,构建红色旅游环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陈晓东说。
参考资料:
《漯河革命史》
《中共舞阳党史》
《中共临颍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