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领衔 抗战题材表现亮眼
今年暑期档影片内容与题材极为丰富,其中抗战题材影片表现最为亮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抗战题材主旋律电影上映。其中,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堪称“头部作品”,目前以超过24亿元的票房领跑暑期档。南京大屠杀的影视化颇具挑战性,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陆川的《南京!南京!》,从西方或日本军官视角展开叙述。与之不同,《南京照相馆》独辟蹊径地采用平民视角,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吉祥照相馆”讲述邮差阿昌发现日军暴行照片,并与众人冒死保存、传递真相的故事。
同为抗战题材,管虎、费振翔导演的《东极岛》聚焦二战期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国战俘的真实事件。区别于《南京照相馆》的现实主义基调,《东极岛》定位为“战争大片”,通过大量海上和水下场景的拍摄,充分展现了成熟的电影工业美学。
8月15日上映的《坪石先生》以抗战时期的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独特的“知识救国”视角,还原了一群教育大家在烽火中坚守教育阵地、延续岭南文脉的传奇故事。
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近日公映。该片以宏大的国际视野和珍贵的历史资料,为观众重现东方主战场的壮阔史诗。
此外,在商业大片方面,《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等引进好莱坞大片表现不俗。尽管题材各异,这些影片均着力打造视觉奇观,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与感官刺激。
陈思诚编剧监制的悬疑片《恶意》、陈可辛导演的历史剧情片《酱园弄·悬案》、成龙主演的犯罪动作片《捕风追影》等作品也相继登陆暑期档。这些知名影人的新作虽口碑呈现分化,但都保持了较高的话题热度。
从《长安的荔枝》到《戏台》
喜剧电影热度攀升
近年来,喜剧片凭借极强的娱乐性成为许多观众青睐的电影类型。喜剧电影能有效帮助观众缓解压力,也与暑期档轻松惬意的氛围高度契合。
今年,多部喜剧片在暑期档集中亮相。其中,《戏台》是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之作。影片背景设定于民国初年的梨园。舞台上下,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出出荒诞喜剧。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影片,在叙事上仍保留鲜明的话剧印记,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
暑期档前期,电影热度相对平淡,在《长安的荔枝》上映后有所变化。该片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讲述唐代小吏李善德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的故事。虽然背景设定在唐代,但李善德的遭遇也引发了当代职场人的共鸣。
同为喜剧类型的《你行!你上!》,则彰显了导演姜文强烈的“作者电影”风格。影片以少年郎朗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他随父亲辗转求学,最终登上钢琴艺术巅峰的故事。作为姜文暌违七年的新作,该片洋溢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精神气质,不过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此外,今年暑期档喜剧片还有奇幻喜剧片《奇遇》、充满黑色幽默的《绑架毛乎乎》等,展现了喜剧电影风格的多样性。
在我国电影市场中,每年有三个关键档期: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其中,暑期档因其特殊属性成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其横跨6月至8月,多部热门电影集中上映,贡献大量票房收入;另一方面,暑期档的核心受众是青少年群体,他们的观影偏好对电影产业未来的创作风向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统计,截至8月18日,今年暑期档(6月~8月)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众多中外影片轮番上映,为漫长的暑期带来一场场流动的电影盛宴。
《浪浪山小妖怪》刷新纪录
动画电影潜力巨大
2025年春节档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还极大提振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信心,堪称影史奇迹。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品质显著提升。对于中国电影整体发展而言,面向青少年的“想象力消费”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浪浪山小妖怪》是今年暑期档的票房黑马,由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团队打造。截至8月16日,影片票房已超8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该片以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四个小妖假扮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妖怪职场生存记”为创意核心,巧妙融入了对当代职场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影射。
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正通过动画媒介焕发新生。《浪浪山小妖怪》的叙事依托于《西游记》,而《聊斋:兰若寺》则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聊斋:兰若寺》由曾打造爆款影片《长安三万里》的追光动画制作,该片创新性地以一个主线故事串联起《崂山道士》《聂小倩》《画皮》等经典聊斋篇章,探索动画长篇叙事的可能性。
此外,多部动画电影的续集也在暑期档密集上映,包括《罗小黑战记2》《非人哉:限时玩家》《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坏蛋联盟2》《猫和老鼠:星盘奇缘》等。此外,《疯狂动物城》的重映也为市场增添了新热度。
总而言之,电影暑期档是我国文旅消费的重要晴雨表,对提升全年电影票房意义重大。观众的代际更迭和趣味变迁,持续推动电影创作不断发展,也对影片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电影生产、传播与消费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据《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