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丽霞
实习生 赵博雯
“选择了这身警服,就选择了责任。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在他们身边。”近日,在市公安局郾城分局李集派出所,记者见到了27岁的胡晨阳。这名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2021年年初,胡晨阳正式加入公安队伍,从事公安政工工作。一年半后,他到李集派出所工作。“从机关到基层,从政工岗位到一线民警,过去我面对的是文字材料,现在面对的是群众。”胡晨阳说,“每个向警察寻求帮助的人都有自己的委屈和期盼。警察必须用心去听、去感受。”
细微之处
守护民生幸福微光
在李集派出所,少有惊天动地的大案,多是关乎百姓冷暖的“小事”。深夜,有醉酒群众倒在路边,胡晨阳和同事毫不犹豫地将人背回家;凌晨,农户灌溉突遇停水,他顶着寒风协调抢修;遇到走失的精神障碍患者,他耐心安抚其情绪,设法联系其家属,将其安全护送回家。在他眼中,这些事没有轻重缓急之分,都需要他马上办。
基层派出所工作琐碎又具体:全天驻所、接警处警、案件办理、纠纷调解、校园安保……24小时值班是常态,休息时也常因突发警情被随时叫回派出所,家住源汇区的胡晨阳常常十天半月回不了家。
辖区留守儿童是胡晨阳心头的牵挂。李集派出所辖区内中小学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缺少有效陪伴,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为增强辖区孩子的法律意识,胡晨阳主动作为,带领同事进校入班。他与同事每天定点巡逻,检查校门口安保工作,制作课件进行普法宣讲,向学生讲解什么是侵害、什么行为触犯法律、如何判断危险信号、如何第一时间求助和报警等。
“打击不是目的,教育才是关键。”胡晨阳说,他和同事的宣讲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信任的种子,让他们知道“有困难找警察”。
真诚之举
搭建警民沟通桥梁
“有的人容易沟通,有的人固执己见。”胡晨阳说,初到基层,如何与群众有效沟通是他面临的现实课题。
胡晨阳和同事找到了问题解决之道——“小板凳”。他和同事定期带着小板凳到村口“坐班”,用最朴实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小板凳看着不起眼,作用却很大。”胡晨阳表示,“村民看到我们在村口坐,自然就围过来了,有事儿需要沟通的就直接反映,没事的就聊聊家常。我们和群众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宁可自己多走点路,也不让群众多走一步。”这是胡晨阳坚持的一项原则。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他总是主动上门倾听其诉求。遇到群众之间积怨较深的情况,他会先与年轻一代沟通,再做老一辈的工作,用耐心和诚意一点点化解矛盾。“你只有真正走到群众身边,才能走进群众心里。”胡晨阳说,民警用真诚的态度与群众打交道,群众才愿意说心里话。
去年年初,李集派出所辖区一天连续发生4起电动车盗窃案。胡晨阳发现这4起案件的作案手法高度相似,怀疑是同一人所为。他立即行动,调取几十处监控视频,逐帧分析嫌疑人行动轨迹,进行实地走访,发动群众提供相关信息……几经周折后,他当天晚上就成功锁定嫌疑人并破案。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小案,但这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安全感。”胡晨阳说,“只要用心办案,群众就能感受到真诚。群众的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胡晨阳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去年,他刻苦备考,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定向研究生。“早上背单词,午休时间刷题,晚上‘复盘’,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学习。”在他看来,持续充电不仅是为了提升自我,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基层多面手,胡晨阳将个人理想融入为民服务的火热实践,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