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胜的战场传奇
李愬雪夜入蔡州这段历史,在《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
李愬每收降淮西士卒,必亲自召见询问,因而对叛军的防务了然于胸。此前军法规定,收留敌人间谍者将被诛灭全家。李愬废除了这条法令,让部下厚待间谍。间谍反而将敌方情况报告给李愬,使他更加了解叛军内部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以勇猛冠绝全军,叛军调全部精锐部队去抵御他。李祐见奇袭的条件已经成熟,向李愬献计道:“蔡州的精锐士兵都在洄曲和四周据守。守卫州城的都是瘦弱衰老的士兵,我们可以乘虚直抵蔡州城。等贼将得到消息,吴元济已经被擒获了。”李愬认为此计可行。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七,李愬派判官郑澥到郾城,秘密向宰相裴度报告。裴度说:“用兵不出奇计就不能取胜,李愬的这个计划很好。”
十月初十夜,李愬命令马步都虞侯、随州刺史史旻等人留守文城栅,命李祐、李忠义率三千敢死队为先锋,自己与监军率三千人为中军,李进诚领三千人殿后。刚离文城栅时,众将请示行军方向,李愬只答:“向东六十里后停止。”军队出发时,士兵皆不知目的地。李愬下令:“只管向东行军!”行军六十里后,众军趁夜色突袭张柴村,全歼守军及哨兵,占据营寨。李愬命士兵稍作休整,进食干粮,整顿马具,留五百人驻守,并破坏洄曲周边桥梁,随后连夜率军出寨。诸将询问去向,李愬宣布:“直取蔡州,活捉吴元济!”众将大惊失色,监军哭道:“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计!”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撕裂,人马冻死者随处可见。天色漆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官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因畏惧李愬,无人敢抗命。李愬分派五百士兵切断洄曲的交通要道。当夜严寒,士兵有十分之二三被冻死。另派五百人封锁朗山的山路。部队从张柴村出发行军七十里,等抵达悬瓠城时,已是深夜时分,雪势愈加猛烈。城郊有一处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士兵惊扰池中的鹅鸭,利用它们的扑腾声掩盖行军响动。叛军倚仗吴房、朗山的天险,毫无戒备,竟无一人察觉唐军的行动。
吴少诚占据蔡州抗命朝廷以来,官军已有三十余年未至蔡州城下,因此蔡州守备极其松懈。四更时分,李愬率军抵达城下,无人察觉。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凿坑穴率先登城,勇士们紧随其后。守门士兵尚在酣睡,悉数被杀,仅留更夫照常击柝报时。唐军趁机打开城门,放主力入城。到内城如法炮制,全城仍浑然不觉。鸡鸣时分雪停,李愬进驻吴元济外宅。有人急报吴元济:“官军杀到!”吴元济卧榻未起,讥笑道:“不过是俘虏闹事,天亮便杀尽他们。”又有告急者:“城已陷落!”吴元济仍辩称:“定是洄曲守军来索要冬衣。”起身至庭院细听,闻李愬军中传令声:“常侍(李愬官衔)有令!”应和者近万人。吴元济方觉,大惊失色道:“李愬有何能耐,能到达此地?”急率亲兵登牙城(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死守。
当时董重质率领一万多精锐部队驻守洄曲。李愬道:“吴元济最后的指望,就是董重质的援军!”于是亲自探访董重质家属,给予优厚抚恤,派其子带着亲笔信前去劝降。董重质独自骑马来到李愬军营,身穿素服、额头涂泥以示谢罪归降。李愬却以接待贵宾的礼仪亲自迎接。李愬命李进诚攻打牙城,先攻破外城大门,夺取了武器库。次日再次进攻,火烧南城门,百姓纷纷背着柴草助阵,城墙上射下的箭矢密集如刺猬硬毛。黄昏时分城门烧毁,吴元济在城头请罪,李进诚架起云梯将他押下。李愬用囚车押送吴元济前往长安,同时向宰相裴度报捷。申州、光州及各地驻军两万余人相继投降。
吴元济被擒后,李愬严禁杀戮。凡是在吴元济帐下任文书、厨役、马夫等职者,全部官复原职,以安民心。李愬率军驻守鞠场恭候宰相裴度。次日裴度抵达时,李愬全副戎装于道边相迎。裴度正要谦让回避,李愬郑重进言:“淮西久失君臣纲纪,正需您向天下展示朝廷威仪。”裴度遂以宰相之仪接受参拜,在场军民无不震撼。
李愬率军返回文城栅时,众将领请教道:“当初您在朗山战败却毫不焦虑,攻取吴房外城又主动放弃,顶着暴风雪坚持行军,孤军深入敌境也毫无惧色,最终竟能成就大功,这些决策我等始终不解,敢问其中奥妙?”李愬解释道:“朗山失利,正是要让叛军轻视我军而放松戒备。若当时攻占吴房,守军必逃回蔡州协防,因此故意留城以分散敌军兵力。选择风雪交加时进军,敌军烽火信号无法传递,自然无从察觉我军动向。孤军深入虽险,却能让将士们同仇敌忾、拼死奋战。谋大事者不拘小节,若计较一城一地得失,患得患失之间,岂能成就大业!”众将听后无不叹服。李愬治军严于律己而厚待士卒,善识人才且用人不疑,临机决断毫不迟疑,这正是他克敌制胜的关键。
吴元济被押解到京城后,唐宪宗亲临兴安门举行献俘大典,文武百官在城楼前行礼庆贺。随后,官兵将吴元济押解至太庙、社稷坛行献祭礼,并押赴东西两市游街示众,最终在独柳刑场将其处决。吴元济之妻沈氏被打入掖庭为奴婢。吴元济之兄弟二人、儿子三人,被发配流放江陵,后被杀。判官刘协等七人也被斩首。随着光州、蔡州等地的收复,这片土地终于重新回归朝廷管辖。
李愬平定淮西后,各藩镇恐惧不安,纷纷上表归降。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当初,吴元济发动叛乱时,自恃凶悍骁勇,但治军毫无纲纪。其麾下将领赵昌洪、凌朝江、董重质等人各自拥兵割据,对外劫掠。李师道从郓州贩运私盐,其势力范围横跨宁陵、雍丘一带,韩弘虽知情却不制止。吴少诚拥兵割据淮西地区已逾三十年,朝廷军队屡次征讨,始终未能逼近其核心城池。叛军曾击退韩全义,打败于頔,所以骄横凶悍毫无顾忌。加之叛军依仗城池坚固,又有水泽环绕、地形迂回之险,致使朝廷集结天下兵马围攻三年,仅攻克一两县。直至朝廷罢免高霞寓、李逊、袁滋等无能将帅,各路军队方始全力进击。此后,朝廷调集阴山沙陀精锐骑兵与邯郸骁勇步卒,得李光颜、乌重胤等将领拼死奋战,更赖宰相裴度亲临督战,破解叛军首尾呼应的战术,终以雷霆之势擒获元凶吴元济。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朝廷把蔡州的郾城县升格作为溵州,分出上蔡、西平、遂平三县隶属于该州。唐宪宗颁布诏令:授予李愬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襄邓随唐复郢均房等州观察使等,加封上柱国勋爵,晋封凉国公爵位,享有三千户食邑与五百户实封,并对其一个儿子直接授予五品实职官位。
《旧唐书·吴元济传》史官认为:“治理混乱的局面需要依靠形势,而混乱的局面一旦形成,就难以迅速治理。长源用严法约束骄横的军队,结果灾祸立刻降临;而董公采取宽厚怀柔的政策并非没有道理。古代名将若使用阴谋诡计或心怀怨望,其家族少有能保全的。董秦起初秉持忠义,常发仁厚之言,理应显贵荣耀,但当他失意后竟心怀邪念,很快便像淮阴侯韩信一样被诛杀,实在令人叹惜!吴少诚是李希烈叛乱的祸根,虽然他谋划夺取了李希烈的军队,但他的后代却灭亡了。而吴元济效仿李希烈的狂妄悖逆,可谓目无天地,人心险恶竟到如此地步!由此可知,君王治理天下的方法,怎么能够忽视呢?”
《旧唐书·吴元济传》史官赞曰:“圣明睿智的君主,对待名分与权柄慎之又慎。心怀不轨的臣子,一旦得势必生暴戾。董秦心怀怨恨而家族被灭,吴元济狂妄悖逆而遭诛杀。那些热衷作乱、沉溺祸端之徒,当以这些人为镜鉴!”
《旧唐书·李愬传》史官认为:“当初,李晟收复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市井秩序如常;等到李愬平定淮西蔡州,又继承了父亲李晟的作风,再现了这般仁德。李氏父子相继建立不世功勋,虽其兄弟皆掌兵权,但功绩难与李愬比肩,近代无人可与其相比。李愬立身行事有自己的准则,生活节俭且不违背礼数,他的弟兄们凭借着父亲的恩宠,都以拥有豪华的车马和高大的住宅为耀,只有李愬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军镇的节度使,却只居住在祖上留下的一所旧宅院里。可惜晚年疏于选贤任能,幕僚中多是庸才,以至手下的官吏趁机做坏事,军令不严,令其声誉受损,实为千古憾事!”
《新唐书·李愬传》史官认为:“李愬为人处世极为节俭朴素,他的兄弟们都倚仗家族功勋享受荣华富贵,整日装饰车马、夸耀宅第,唯有李愬始终居住在父亲留下的旧宅院里,从未扩建修饰。当初,李晟收复长安时,城中商铺照常营业未受惊扰。李愬平定蔡州后,也延续了这种治军风范。他建立的功业堪称奇绝,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传奇。晚年虽然对选拔人才有所疏忽,又与郑注交往密切,但后世评价者并不因此否定他的贤德。”
“一碑二文”的历史奇观
淮西之乱平定后,唐宪宗特命跟随裴度一起出征的韩愈撰写一篇《平淮西碑》,歌颂这次大捷,并在蔡州城北门外刻石立碑。由于碑文甚少提到李愬的事迹,李愬心中感到不平。
李愬的妻子韦氏,其母唐安公主是唐德宗的女儿,自幼谨孝,深得唐德宗宠爱,许配给秘书少监韦宥,在随唐德宗逃难途中去世,后被追册为韩国贞穆公主。因这层关系,韦氏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在韩愈撰写《平淮西碑》后,韦氏认为碑文没有显示出李愬的功劳,便屡屡在唐宪宗面前诉说。最终唐宪宗下令磨去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平淮西碑》。后来,两碑文并行,于是出现了“一碑二文”的历史奇观。
韩愈版的《平淮西碑》内容已经在《尽忠报国 名垂青史——大唐中兴名相裴度传奇(下)》中说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段文昌版的《平淮西碑》(《全唐文》卷六百十七,为便于阅读译为现代文):
天地运行自有其律,文治武功缺一不可。圣明君主治理天下,本应以礼乐教化万民,但若遭遇悖逆纲常之徒,则必以武力匡正秩序。自黄帝诛蚩尤,商汤伐夏桀,周武灭殷纣,皆是以仁义为根本的征伐之道。唉!开创基业的君主,历经辛劳之后才能安定天下;遵守成法的君主,安于太平而往往忘记战争的威胁。在一个朝代的中期之后,还能再次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从未有过的,而如今这样的盛事却出现在我们圣明的大唐。
大唐开国以来,唐高祖、唐太宗率领着仁义之师,终结隋末乱世,他们的武功和祖先的业绩,百代都应当恭敬地继承。唐玄宗更是内除奸佞、外定边疆,以此来延续文治时代的辉煌,彰显帝王的圣明。然而,灾祸往往从细微之处引发,动乱在看似太平的局面中产生。安史之乱骤起,那些强悍的藩镇势力,在两河地区盘根错节,朝廷的权威得不到彰显,河朔藩镇割据长达六十年之久。唐肃宗、唐代宗亲自翦除了大奸大恶之人,同时致力于休养生息;唐德宗、唐顺宗观察天象和人事,认为国家实现太平的时机尚未到来,不祥之气仍然凝聚,直至当今天子即位,方迎来转机。
当今陛下掌控天下,如日之出,端坐在皇位上,向着光明。他顺应天意,决心扫平天下。他不因为是万乘之尊而骄傲,不把拥有四海财富视为富足,遵循着大禹栉风沐雨、为民操劳的志向,有着汉光武帝深夜处理政务的勤勉。他认为,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百姓得以安宁;周成王翦除三监之乱,使周朝的教化得以普及,现在怎能在祸患未除时期望德教兴盛?昔日,李琳依仗着靠近外族的险要地势,刘辟凭借着西南的险要山川,李锜占据着长江的要冲,王承宗依靠着太行山的险阻,这四个凶徒相互勾结,相继破坏纲常,在三四年的时间里,他们最终相继覆灭。成德节度使张茂昭率中山之地举家入朝,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全魏之地全族归京。在正义之风的感召下,各地藩镇望风归顺。徐州张愔应召而来,横海节度使恭敬朝见;昔日论及虞虢存亡、分析相互依存之势者,如今皆倾心效力、尽忠朝廷。不久,麒麟出现在巴蜀地区,黄河在鄘卫变清,天降祥瑞预示大唐中兴。
淮西地区,山脉连绵,地势险要,控制着吴楚之地,靠近京城。这里有如同汉光武帝濯龙池一般的富饶之地,也如同冀州一样是盛产良马的地方,兵器如雪般闪耀,骏马如云般聚集。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这两个家族的三个凶徒(吴元济是吴少阳的儿子,但他们俩与吴少诚不是一个家族,故曰“二姓三凶”),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叛乱。吴少诚死后,其子吴元庆被吴少阳所杀。甲午之年(宪宗元和九年,即814年),吴少阳(原文为吴少诚,有误。吴少诚死于元和四年)积累的罪恶致其死亡,剩余的祸殃报应在他的子嗣身上,淮西地区弥漫着不祥的气氛。圣明的陛下欲抚慰百姓、清除冤孽,仍派使者持节吊唁,彰显怀柔之仁。然而吴元济劫持众人,抗拒朝廷的使者,罪恶滔天,肆意叛逆,劫掠叶县,焚烧舞阳,侵犯襄城。伊洛百姓震动,东都危在旦夕。陛下询问朝廷大臣的意见,众臣都害怕战争,希望可以让吴元济不遵常礼守丧,只在居丧期间暂时穿着黑色的丧服,并建议授予他调兵遣将的兵符,以此来满足他的愿望,休兵罢战。天子深思熟虑,果断决策,独自发出圣明的旨意,没有听从众人的意见,决定平定叛乱。这就如同汉宣帝听从赵充国屯田的建议、晋武帝决定平定吴国的大计一样,圣明的君主意志坚定,众人的各种疑虑自然消除。
于是,陛下召集了积极参战的军队,得到了如同雄鹰般的将帅。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曾平朔方、定蜀地,作战时双矛如电、孤剑似风,如冯异领军、楼玄卿率骑,雄武之气可扫妖星,他统领魏博、河阳、合阳三军,从临颍进发。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原文为“乌重允”,有误),在王承宗谋逆时,精诚响应王师,能如擒魏豹、缚吕布般制敌,见识中正,可改叛逆之人习性。他增领汝海之军,统朔方、义成等七军,从襄阳进军。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原文为“韩宏”,有误),派子韩公武率一万二千精兵集结洄曲,韩公武能遵帅命、成父志。寿春太守李文通,熟谙军事,善守城池,统宣武、淮南等五军,扼守固始要地。鄂岳都团练使李道古,先辈曹王李皋有武勇,曾取安陆,他承先辈威名,据五关之险。唐邓随节度使李愬,温和敏捷、善断有谋,率山南东道、荆南二军,从文成东进。
陛下命御史中丞裴度,传恩抚军,宣示旨意。古时用兵,必选元帅以统一指挥。陛下任命宣武军节度使韩弘为诸道行营都统,授以重权,让他谋划战略、发布严令,打造纪律严明之师。但历经两年,贼巢未破。陛下又命枢密使梁守谦,宣天子威严,督率诸将。于是,将士如甘宁般勇登城墙,似李君文般志在郾城,烧上蔡、拔郾城,断贼羽翼、扼贼咽喉。如黄帝战蚩尤、武丁伐鬼方、周公诛淮夷,圣师讨逆,也需三年方定。朝中大臣都认为军队长期征战劳苦,应当决断时机,来安定天下。陛下又命丞相裴度,领淮蔡节度之权,抚将士之心,其仪威严。他如同邓禹般拥有众多的旌旗,如同窦宪般拥有盛大的幕府,四匹雄马高大强壮,前往藩镇宣示天子的旨意。
此前,李光颜、乌重胤、韩公武同心协力,营垒整齐排列,如同常山之蛇的阵势,首尾相互呼应。勇猛的胡骑,纷纷纵横攻击,追逐残余的叛贼如同驱赶鸟雀,猎杀残寇如同捕捉狐狸。各种兵器像树林般密集,军队驻扎在洄曲这个地方。裴度到后,将帅士气更振,军队的号令更加严明,势如雷霆,成功指日可待。贼人集中精锐骑兵,来防备洄曲的唐军。
唐邓随节度使李愬,刚统领伤疲之军,逐渐激励着败军的士气。城池孤立无援,地势危急,却能养威蓄势,不露锋芒,培养出如同貔貅和猛虎般的威严,从未有过恐惧的神色。他收复了文城栅,使吴秀琳归降,攻下兴桥,并擒获了李祐。李祐果敢且多有谋略,众人对是否留下他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留下他会成为祸患,对军队不利。李愬内心真诚明智,信而不疑,命令解开李祐的束缚,将亲兵交给他统领。李祐感激之情,从九死一生的境地中产生;他纵横谋划的计策,果然如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奇计般奏效。
十月初十(原文为十六日,有误)夜,阴气凝重,雪花纷飞,天地仿佛都被封闭了。李愬派遣将领史旻、仇良辅留守文城栅,防备敌人的侵犯;命令李祐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作为向导;自己率领三千中军,与监军使李诚义相继前进;又派遣将领田进诚率领三千士兵殿后压阵。郊外阴云密布,寒冷得手指都要冻掉,他们在夜色中偃旗息鼓强行军,凌晨攻破关隘,在淮水之畔摆开阵势,最终擒获了叛贼吴元济。此役如同魏军用田畴作为向导奇袭卢龙、邓艾有田章直取绵竹,都是以奇制胜,李愬这次行动,堪与古人媲美。
五十年未能诛灭的叛贼,在一朝之间被荡平。洗雪了宗庙长久以来的耻辱,使百姓得到了极大的安宁。周朝以来,没有比这更盛大的功绩了。陛下论功行赏,韩弘升侍中;李光颜、乌重胤封司空;李愬为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韩公武加散骑常侍、鄜坊丹延节度使;李道古升御史大夫;李文通加散骑常侍。王师获赏,淮西百姓得惠,朝廷葬骸骨、赦罪错,百姓生活太平,四方皆服。丞相裴度回朝,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封为晋国公。陛下顾念淮西地区,希望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于是挑选了奉公守法的官吏,来抚慰百姓的疾苦,任命宣慰副使、刑部侍郎马总担任淮蔡地区的长官。
天子在云台商议将领们的功劳,追念赞美各位将帅,将他们的功绩刻在金石之上,以宣扬他们的功勋。朝中大臣们共同谋划,各位将帅纷纷推让功劳,推崇义士,不敢贪图上天的功劳,皆认为功劳归于陛下的圣德。于是,官员诸侯上尊号、彰圣诏,陛下声名传千古、播蛮夷。陛下命臣段文昌在淮水畔刻铭,希望读过《周雅》的人,会赞美周宣王的中兴之功;看过《剑阁铭》的人,应警惕蜀川凭借险要地势叛乱的教训。
铭文如下:
天有肃杀,万物以成。雷风为令,霜霰为刑。
君有武节,四海以宁。陈之原野,阻以甲兵。
在昔圣主,格宁邦国。武以禁暴,刑以助德。
牧除害马,农去蟊贼。苟非戎功,孰静群慝。
明明我后,神算精微。九重独运,千里不违。
宵衣旰食,再安中寓。始翦朔漠,旋枭蜀虏。
丹徒鏦濞,白门缚布。服兹四罪,岂劳一旅。
淮夷怙乱,四十馀年。长蛇未翦,寰宇骚然。
逮於孽童,逆志滔天。怀柔匪及,告谕罔悛。
帝念生人,乃申薄伐。飞将鹰扬,前锋电发。
斋坛命信,灵旗指越。我武惟扬,袄氛未灭。
集於洄曲,决战摧凶。豹略临晋,维留沓中。
桓桓襄帅,奇谋成功。浮罂暗渡,束马潜攻。
合以长围,绝其飞走。布德灭妖,升城获丑。
商不易肆,农安其亩。洄曲残兵,投戈束手。
帝嘉群帅,赏不逾时。画社启封,珪组陆离。
洎於蛮貊,服我英威。刻之金石,作戒淮夷。
铭文译文:
上天有肃杀之气,万物因此得以长成。雷电大风是上天的号令,霜雪霰粒是上天的刑罚。
君主拥有军事方面的节制和威严,天下因此得以安宁。将军队部署在原野之上,凭借着铠甲兵器抵御外敌。
从前圣明的君主,能够使国家安定太平。武力是用来制止暴虐行为的,刑罚是用来辅助道德教化的。
放牧的人要除去害群之马,农民要除去庄稼的害虫。如果不是依靠军事上的功绩,又有谁能平定众多邪恶之人呢?
英明圣哲的君主,神机妙算精细入微。朝廷之中独自谋划,千里之外的战事也没有违背其意图。
早起晚睡,勤于政务,再次让中原地区安定下来。开始的时候翦除北方沙漠地区的势力,很快又消灭了蜀地的叛贼。
就像在丹徒击溃刘濞(汉景帝时的叛乱藩王),在白门擒缚吕布一样。制服恶人,哪里用得着劳师动众大规模出兵呢?
淮夷地区依仗着势力叛乱,已经四十多年了。如同长蛇一样的叛贼还没有消灭,天下都因此动荡不安。
等淮西叛贼的野心达到极点,用温和的安抚手段达不到效果,劝告晓谕他们也不思悔改。
皇帝顾念天下百姓,于是就下令进行小规模的征伐。英勇的将士如同飞翔的雄鹰,闪电一般迅速出击。
就像在坛上斋戒拜韩信为将一样,军旗指向淮夷之地。我们的武力是如此强大,然而叛乱还没有完全平定。
军队集结在洄曲,进行决战打击敌人的凶焰。如同当年邓艾奇袭临晋以谋略取胜,致使姜维陷入困境。
威武的将领们,凭借着奇谋获得了成功。军队像当年韩信一样用木罂缶暗渡黄河,又像邓艾一样束马悬车艰险行军突袭。
用长长的包围圈合围敌人,断绝他们逃跑的道路。施行德政消灭邪恶之人,登上城池擒获敌人。
商人照常做生意,农民安心耕地。洄曲的残余叛军,扔掉兵器束手投降。
皇帝嘉奖各位统帅,赏赐从不拖延时间。划分土地进行封赐,美玉丝带光彩夺目,赏赐相当丰厚。
以至于那些少数民族,都叹服皇帝的英明威武。把这些功绩刻在金石之上,作为对淮夷地区的警戒。
段文昌的《平淮西碑》弱化裴度的统帅作用,更注重对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的具体战功描述,贴近实际战况,突显武将的智勇。
2024年3月4日,《天中晚报》在《平淮西碑的前世今生》中详细描述了“一碑二文”的来龙去脉。蔡州原来有一块节度使吴少诚所立的德政碑,韩愈的平淮西碑文就刻在磨平的德政碑石上,818年碑成立于蔡州北城门外。819年,段文碑成,立于蔡州北城门外。本来,这场公案可以告一段落,不料却在宋朝又引起了争议。宋徽宗政和年间,陈珦为蔡州知州,谒裴晋文公祠,读淮西碑,乃段文昌所撰,愤愤不平,当即磨去段文昌所撰《平淮西碑》,再刻韩愈所撰《平淮西碑》,立于蔡州裴公祠内。此举导致段碑原石失传,碑文仅存于《全唐文》等少数文献中。
《新唐书·李愬传》史官赞曰:“李愬俘获李祐后不杀,还毫不怀疑地把军队交给他,是因为知道他能够帮助自己打败叛贼。李祐接受任命没有推辞,下定决心拼死效力,是因为李愬能够采用他的计谋。李祐的才能,是遇到李愬后才得以彰显,所以说平定蔡州的功劳,李愬占了多数。”不过,韩愈作为行军司马,按照当时的圣意,裴度是淮西平叛的最高指挥官,理所当然是首功,这并无不妥。
“一碑二文”成为历史奇观,但也带来不少纷争。后来,李商隐在《韩碑》一诗中为韩愈鸣不平:“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1080年,被贬黄州的苏轼途经淮西时写道:“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历史长河滚滚,浪花淘尽英雄。李愬雪夜入蔡州成为历史上出奇制胜的经典案例,裴度力主平定淮西之乱名垂青史,这场改写中唐命运的生死博弈以朝廷的胜利告终,河北诸藩镇亦先后归顺,大唐王朝重归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大好局面。
■本报记者 陈全义
李愬雪夜奇袭蔡州(今汝南县)为唐朝“元和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战堪称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彻底平定淮西叛乱,使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