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全义 顾问 刘志伟
“1944年河南沦陷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中原,创建了水西抗日根据地和豫中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进行武装斗争,和全国人民共同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月15日,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伟告诉记者,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包括沙澧儿女在内的中原人民,经过无数次浴血奋战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从根据地走向伟大胜利,在中原大地上镌刻下永不磨灭的抗战印记。
挺进中原创建敌后根据地
1
1944年4月至5月,在河南战役期间,党中央确定了对河南工作的基本方针:积极侦察情况,八路军、新四军逐步向河南新沦陷区靠近,发动和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为开辟河南敌后根据地做好准备。
5月11日,中央书记处发出指示,要求河南地方党员组织起来参加并领导河南人民抗战,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人民武装,建立根据地,保卫家乡。1941年起,中共河南地下党组织区委以上干部大多已撤退,留在地方上的基层干部和党员与上级失去了联系。中央指示北方局、华中局、冀鲁豫分局分担发动与指挥河南及皖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选择干部党员秘密返回开展群众工作,在条件允许时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人民武装,为将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作准备。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新四军暂不进军河南,党在河南新沦陷区组织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也暂不以八路军、新四军名义行动,避免引起和国民党方面的摩擦,促使其专心对日作战。
1944年4月至5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溃败,河南大部沦陷,人民深受日军蹂躏,迫切期待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收复中原。中共中央经反复研究,决定派八路军、新四军直接进入河南敌后,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
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和“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命令太行、太岳军区派部队南下,开辟豫西地区;冀鲁豫军区派部队加强与发展水东地区,开辟水西地区;新四军五师派部队北上,开辟豫南和豫中地区。要求各部插入敌顽空隙,在敌占区及边缘区建立抗战秩序,以军事力量稳定局面,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和统战工作。同时,中共中央还在延安抽调干部,组建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及部队,以巩固和扩大河南抗日根据地。
记者在漯河市革命纪念馆采访时看到,“开辟根据地,勠力抗击日伪”展区文图并茂介绍了八路军开辟水西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并专门对郾城抗日游击队和叶舞支队进行了介绍。
漯河市革命纪念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八路军、新四军遵照中央的战略决策相继挺进河南敌后,冀鲁豫军区部队从东北方向,河南军区部队从西北方向,新四军五师从南边向漯河地区挺进,开始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八路军开辟水西抗日根据地
2
水西指黄河以南、新黄河以西、平汉铁路以东区域,涵盖许昌、漯河、西平、上蔡、商水、西华、临颍、鄢陵、扶沟、郾城等地。因位于新黄河西,故名“水西”。河南沦陷后,日军牢牢控制平汉、陇海铁路及商丘—漯河公路干线与沿线城镇,日、伪、顽(国民党顽固派)相互勾结,肆虐水西。
1945年1月,冀鲁豫军区根据党中央指示,派遣第八分区第八团(“老八团”),由团长王定烈、政治部主任杨劲率领,西渡新黄河,挺进豫中敌后开辟新区。八团从山东梁山出发,经过二十多天行军到达水东区,归水东军分区统一指挥。3月12日,八团攻克扶沟县吕潭镇——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的故乡。为继承烈士遗志,八团党委决定将部队代号改为“吉鸿昌部队”。为穿越数十里荒芜黄泛区,八团依靠地方党组织和群众深入调研。参谋长常志义在地下党员协助下,潜入水西侦察,摸清了敌兵力部署、番号、工事、活动规律。5月12日夜,八团由扶沟白潭一带强渡新黄河,迅速插入西华、上蔡、商水、郾城四县接壤地区,攻克伪暂编第八师师部所在地宋寨。5月26日,八团包围砖桥镇,全歼顽军西华县自卫团,生擒团长张坦然,随后连克张坦然部盘踞的18个围寨,缴枪600余支,铲除了这支反动武装。战后,在郾城县万金张村宣布成立中共郾(城)上(蔡)西(华)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大队,赵舒天任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冯明高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侯杰任县长兼大队长。随后,县委相继建立砖桥区(张超任书记兼区长)、华陂区(李健任书记,张学陆任区长)、五沟营区(吕玉斋任区长)、万金区(陈戈贝任区长)、百尺区(王威任区长)。县大队由70多名农村青年组成,各区还建立抗日区中队保卫根据地,形成了以沙河以南、西平以北、平汉铁路以东、砖桥镇以西为范围的水西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基本完成了在新黄河西建立桥头堡的任务。
八路军在水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和恐惧。6月初,第五战区霍守义部两个师的五个团及上蔡、汝南、商水三县自卫团共1.4万余人围攻水西。八团采取速战速决战术,先袭顽军前哨营挫其锐气,后跳出包围圈,急行军60里以“挖心”战术偷袭顽军商水县保安大队驻地贾寨,歼敌500余人,活捉大队长朱占彪。顽军连遭打击,改取“梅花阵”固守,并勾结伪暂八师夹击八团。八团以少数兵力周旋,主力奔袭伪暂八师老巢郾城五沟营(现属西平县),歼敌800余人,打通与新四军五师北上部队的联系。随后,八团又进行反日、伪、顽蚕食战斗40余次,粉碎敌人联合进攻,巩固和扩大了水西根据地。不久,八团配合地方党组织在西华、临颍、郾城三县边区建立中共西临郾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委书记冯明高、县长甘文枝,组建县大队,并成立奉母、逍遥、老窝三个区政府。
为统一领导水东、水西抗日斗争,6月,中共冀鲁豫分局和军区决定调分局党校警卫团加强水西力量。该团与八团并肩战斗,扫除西华、商水、上蔡等地大批日伪据点,成立中共鄢扶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至此,八路军收复了涵盖郾城、漯河、西平、上蔡、商水、临颍、西华、鄢陵、扶沟等地的水西大片国土,形成拥有100万人口、45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新区,与皖西、豫南、嵖岈山根据地相呼应。7月,水西地区正式组建冀鲁豫第十三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在党的领导下,水西各县建立群众抗日团体和地方武装,开展减租减息和“赎地运动”,实行合理负担,深受群众拥护。
新四军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
3
“抗战时期,舞阳县辖区包括现舞钢市。县城沦陷后,中共舞阳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在武功南鸡山北坡的刘川沟村。”舞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光告诉记者。
为执行中央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决定以淮南支队大部、信应独立二十五团大部和五师十三旅三十八团三营共约1200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黄林任指挥长,向豫南敌后挺进,以实现中央“绾毂中原”的战略。
1944年8月29日,黄林兵团渡过淮河,全歼正阳保安团,初步打开了汝南、正阳、确山地区的局面。10月24日,兵团在确山县爬头寨一战,全歼张明太顽匪3个中队,开辟了以确山孤山冲为中心的平汉路西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了汝正确、确泌桐、信确、汝上遂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及县抗日武装总队。
为粉碎日伪顽夹击,巩固根据地并继续北上,11月,豫鄂边区党委和五师将豫南工委改为河南工委,豫南游击兵团改为河南挺进兵团,黄林任司令员。兵团下辖四个团,其中四团向豫中挺进,开辟遂平、西平、叶县、舞阳、方城等地抗日根据地,打通与豫西八路军的联系。同月,黄林率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巧妙伪装,灵活机动,摆脱顽军阻拦,突破日伪包围,沿途作战10次,中旬抵遂平嵖岈山区,与当地地下党员取得联系。效信趁领导的队伍后来被编为叶舞支队,在开辟豫中根据地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打开舞阳、叶县、西平、郾城局面,与豫西八路军会合,必须扫除盘踞母猪峡的顽军史聘侯部。
母猪峡位于舞阳、遂平、泌阳三县交界处的山峦之中,是一条十余里长的南北峡谷,为豫南通往豫中的咽喉。史聘侯是舞阳南部山区尹集街(当时属舞阳县管辖)人,当地大土豪之一。在舞阳沦陷前夕,他假借抗日保家乡的名义,在尹集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名曰抗日,实际上敲诈勒索,搜刮钱财,向群众逼粮、派款、抓壮丁,成为当地一害。舞阳沦陷后,他率部躲进舞阳南部山区,盘踞母猪峡、黄湾一带的山谷里称王称霸。为了歼灭这股恶势力,新四军进行了侦察活动,彻底摸清了史聘侯的兵力部署和这里的地形。母猪峡、黄湾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大峡谷,山峦重叠,沟壑交错,南边只有母猪峡谷口一个通道,东西两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北边是日军设有据点的山区小镇尹集。史聘侯独立大队的老巢就设在大峡谷中段。他们在蜘蛛山下的黄湾村有400多名武装人员,加上税收和勤杂人员总计600余人,分4个中队、11个分队。其兵力部署如下:4个中队分驻大队部北边的缸窑坡和西北的陈场以及王庄、埂上等村;2个分队驻扎在母猪峡口的赵庄、何庄,互为犄角,作为前沿阵地;在黄湾西南石灰刘、堰塘湾、老鹰沟等处还驻有一个特务排,分别守护着史聘侯的眷属、烟厂和仓库。
1945年2月6日下午,黄林挺进兵团四团由嵖岈山出发,分南北两路奔袭史聘侯部。2月7日拂晓,南路新四军七、八两个连由团长林国平、政委邵敏带领,出其不意地包围赵庄,生俘其前沿哨所30多人,随即由俘虏带路奔袭何庄,该庄敌人闻讯而逃,新四军一枪没发,越过了母猪峡山口。之后兵分三路向纵深发展:中路由杨庄、苇子园直抵黄湾、唐寺沟,堵住敌人南逃的去路;东路走哑巴洞、毛叶沟直上蜘蛛山顶,居高临下,压制黄湾之敌,切断顽军向东逃窜的道路;西路由王沟、水盆沟向石灰刘直扑堰塘湾史聘侯家、工厂和仓库。西路新四军到达石灰刘后,乘顽军睡熟之机,迅速全俘该处顽匪,完成了围堵任务。
与此同时,新四军北路由黄林率主力一个团绕道由东向西直达黄湾北边的缸窑坡,从东、西、北三面分别包围了各据点敌人。2月7日5时,战斗打响。驻缸窑坡村的史部第一中队听到枪声,即溃不成军,纷纷缴械投降。其余3个中队慑于新四军的声威,在“缴枪不杀,宽大俘虏”的口号中,不少人当即投降,少数窜逃西岭,却钻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内,被全部俘获。
在解决外围之敌的同时,新四军对驻扎在蜘蛛山下黄湾村的史聘侯大队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史聘侯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新四军攻击受阻,战斗近一个小时。担负中路堵截的部队从南边经苇子园赶来投入战斗,从背后发起猛攻。史聘侯部在南北夹击下彻底溃败,纷纷跪地求饶,只有极少数随史聘侯向西岭逃窜。史聘侯在一个旧木炭窑里被活捉,战斗胜利结束,共俘虏史聘侯部官兵300多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及其他装备。次日,又击溃了日军200余人的“扫荡”,继之又粉碎了驻漯河、驻马店、舞阳、西平等据点的3000多名日伪军的“合围”,歼敌数百人。
2月23日,新四军河南挺进兵团发起李楼战斗,打击国民党舞阳流亡县长刘馨吾及其武装力量。李楼地处舞阳、方城、泌阳三县交界处,是一个寨围子。年初,刘馨吾从舞阳县城逃到李楼一带,强迫群众加固寨墙,修筑工事,进行严密的军事布防,阻挠新四军北进。挺进兵团根据地下党情报,派5个连的兵力从嵖岈山冒雪向李楼行进,于夜间11时左右分兵两路包围李楼。刘馨吾率别动军中队拼命抵抗,战斗十分激烈。黎明时,刘馨吾率部突围。新四军组织反冲锋,追歼溃逃之敌,扫除了与豫西八路军联合的又一障碍。
3月15日,日军驻漯河特务机关及许昌伪绥靖公署命绥靖一师尚振华旅接替日军驻扎尹集地区,对抗新四军。3月26日夜,黄林率新四军分进合击包围了尹集周围各村,同时发起攻击,击溃、歼灭伪军两部,俘虏伪军800余名,缴获各种枪支700余支。
4月13日,挺进兵团主力攻克西平合水镇据点,俘虏伪师长张国威和伪西平、遂平、舞阳、郾城四县联防司令吴春亭及以下官兵100余人,击毙日军遂平、西平、舞阳三县指挥官松木及其他7名官兵。5月,拔除了大韩庄伪据点。
1945年6月,河南挺进兵团改为豫中游击兵团,并建立了中共豫中工委,黄林任游击兵团司令,栗在山任工委书记兼兵团政委。豫中游击兵团收复了遂平、西平、舞阳大部分地区和叶县、方城、郾城部分地区,开辟了以嵖岈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
4
抗战中期,豫中是河南天灾人祸最严重的地区。这里连年遭受“水、旱、蝗、汤(汤恩伯部)”四害,日军进攻时又在这里烧杀抢掠,敌、伪、顽、保甲长和地主豪绅勾结欺压百姓,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豫中大地收复后,根据地党政军机关根据斗争形势,遵照党的七大路线方针,军事上集中力量打击最顽固的敌、伪、顽军,对一般的伪顽部队分化瓦解,争取中立。地方上重点打击为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恶霸地主豪绅。同时推进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区。
建立地、县、区抗日民主政府,部分改造了基层保甲政权。八路军、新四军挺进豫中后,建立了冀鲁豫第十三地委、第十三专署和中共豫中地委、豫中专署及郾上西、西临郾、舞阳等十个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各个县还建立了数个区政权。县、区政权利用原来的保甲组织,吸收了地方进步人士参加,组织农会、抗日自卫队、儿童团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公共财产,稳定社会秩序。豫中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合理地调节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和利益,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抗日热情,为根据地巩固打下了坚实群众基础。
开展以回地(赎地,或叫倒地)为中心的群众运动。1941年至1943年,豫中人民饱受“水、旱、蝗、汤(汤恩伯部)”四害,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流离失所。豪门权贵乘机霸占或低价“收买”土地,广大贫苦农民为活命,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土地廉价“卖”给地主。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根据农民的强烈要求,决定开展“回地”运动,按原来的价格赎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赎地法令公布后深受农民拥护,仅郾上西县抗日政府所属的久寨徐、砖桥一带就赎回土地9000亩。回地运动使贫苦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从政治、经济上打击了地主,调动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政权。
制定抗日经济政策,减轻人民负担。1945年2月16日,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发布了《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稍后,中共河南区党委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草案》。在征粮方面,豫中抗日根据地一创立,就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乡村,开展征粮重要意义的宣传发动工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实行清丈土地,按土地多少累进征收公粮,凡人均产量未达一定数额的免征,超过越多征收越多。郾上西县委、县政府根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总原则,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征收公粮的办法。人均一亩以上者按亩数征粮,每亩征粮数额由政府统一规定;部队驻地用粮,统一记账,上报政府,由政府调剂计算,平衡各地的负担等。在税收方面,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征税制,对行商按货物数量、质量、价值征实物或现金;坐贾征营业税;小商贩和手工业者免税。区别征粮征税使工商界和群众满意,增加了政府收入,解决了部队供给,缓解了财经困难。
扩大抗日武装。豫中沦陷后,各种地方武装蜂起,虽对于抗日保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部分武装被地方上的顽固派所掌握,给开辟根据地带来了很大困难。八路军、新四军挺进豫中后,高举抗日旗帜积极打击日伪军,坚决执行党的政策,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大力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抗日救国的队伍。为迅速壮大抗日队伍,一方面利用各种关系,联络教育争取地方武装,收编进步武装,团结中立武装,孤立和瓦解反动武装;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参军,人民的抗日武装得到了扩大。如八团由冀鲁豫军区出发时的1900多人,到撤离时已发展到2900多人;豫中游击兵团由原来的1000多人发展到1万多人。
开办军政干部学校,培养抗日军政人才。豫中抗日根据地扩大和部队发展急需大量干部。1945年6月,八团在逍遥镇开办军政干部学校,招收当地青年100多人,结合学习有关革命理论、党的政策和形势教育等内容,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水平,解决根据地的干部不足问题。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共产党在豫中的局面,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增强人民战胜日伪的信心,为中共中央“绾毂中原,夺取抗战胜利”的战略作出贡献。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5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根据党的七大决定的“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发起了对日军的夏季攻势,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为全面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1944年夏至1945年上半年,随着八路军、新四军豫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在中原地区对日进行全面反攻、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7月,美军攻占冲绳岛,直逼日本本土。美、英、中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负隅顽抗。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进兵中国东北攻击日本关东军。9日,美国向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于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一切中国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盟军作战,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开展广泛的进攻。
但蒋介石却命令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并且命令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抵抗人民军队受降。8月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7道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向其附近日伪发出通牒,限时缴械,如遇拒绝坚决消灭。河南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指挥全区军民按中共中央指示,向日军占领的据点出击,展开了猛烈的全面进攻。
在豫中南,新四军五师8月11日命令各分区(旅)动员全部力量,令伪军反正投降,并按指定地区驻扎,否则即予以消灭。8月中旬至9月上旬,豫鄂边四分区部队攻占了确山竹沟和杨楼等敌伪据点,俘伪军100余人。豫中军分区部队在舞阳歼日军一支运输队,毙日军7人,缴获50余辆大车的物资;后又拔除了叶县一据点,歼灭伪军300余人。叶舞支队在姚孟寨消灭日军一部,缴获汽车5辆。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给予了日本军国主义沉重打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同盟国举行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胜利的消息传来,中华大地沸腾了,中国人民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9月3日,毛泽东同志笔力遒劲的题词刊登在《新华日报》醒目位置上:“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