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姣
8月23日至28日,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1名顶尖选手同台竞技。河南省小学综合组唯一代表、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陈静名师工作室成员朱青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课堂设计获得二等奖,是大赛2012年举办以来第一位闯进国赛的漯河选手。
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素有“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最高殿堂”之称,其核心理念“上好一门课”的背后,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极致考验。不同于常规教学评比,选手须提前筹备10节课堂展示与10节教学阐释,教学设计不仅要覆盖不少于3种课型、2个年级,还要在内容深度、逻辑严谨性与课堂感染力上达到高标准。“这不仅是对教学能力的考查,还是对心态、耐力与创新力的全面挑战。”朱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朱青三个月如一日的“死磕”,同时也离不开学校依托陈静名师工作室组建的磨课团队的鼎力支持。这支由教学专家、资深教师与竞赛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从备赛第一天便成了朱青最坚实的后盾。每周多次的集中研讨会上,会议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团队成员围绕教学方案逐字推敲——大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路径,小到课堂互动的一句引导语、板书设计的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经过反复打磨与优化。
“那段时间,备课室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朱青笑着介绍时,难掩眼底的疲惫。为了“吃”透10个教学主题,她查阅了上百篇教育论文、数十本专业著作,还收集了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反复观摩学习,只为在借鉴中创新。白天,她对着团队一遍遍试讲,根据大家的建议调整教学节奏;晚上,她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用手机录制试讲视频逐帧“复盘”——发现某个手势不够自然,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最难忘的是一次教案修改,她熬了通宵完善的教学方案在第二天的研讨中被团队指出存在逻辑漏洞。她没有丝毫抱怨,立刻重新梳理思路,推倒重来。“有时也会觉得委屈,但一想到能代表河南站在全国赛场,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朱青说。
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让她在全国赛场上从容不迫。决赛现场,面对评委的严格评审与陌生的环境,朱青凭借巧妙新颖的设计、条理清晰的逻辑阐释,以及极具感染力的课堂表现,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当得知自己获得二等奖时,她第一时间拨通了团队的电话,声音哽咽:“我们获奖了!”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全国赛场的获奖者,朱青的成长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还彰显了团队协作的力量。陈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静表示:“朱青老师的成功是她日复一日打磨参赛作品的结果,也体现了我们团队‘抱团成长、精益求精’的理念。未来,我们会继续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更多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如今,载誉归来的朱青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将备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教学案例,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分享,还主动承担起青年教师的帮扶工作,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这次获奖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朱青说,她希望把在全国赛场上学到的理念与方法融入日常教学,用更优质的课堂教学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