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大人,现在是2025!》在快手平台播放量突破2.1亿次,到《法官的荣耀》开播首日播放量超700万,今年以来,多部普法类微短剧凭借其轻松愉快的叙事节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法律故事,吸引诸多关注。这些作品题材面广,寓教于乐,在促进普法教育良好开展的同时,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
“强冲突且发生在身边”是普法类微短剧较为明显的故事特质。诸多普法类微短剧取材于百姓身边事,如卖假烟、骗婚、校园霸凌、电信网络诈骗等诸多典型案例及相关法律知识。这些作品多以争执或冲突事件为叙事起点,借由相关公检法人员的处理过程开展普法教育。
以《法官的荣耀》为例,第一集讲述的便是“村民家的牛跑到了村主任家,村民采取DNA检测的方式要回”的故事。反诈普法题材短剧《云端捕手》用一条主线串起多个故事,通过每个单元主角的切身遭遇,以强冲突的叙事原则吸引观众,在“正义战胜邪恶”的快节奏叙事中,揭露电信网络诈骗的基本形式,警示观众警惕骗局,避免掉入虚拟陷阱。
“法有理,亦有情”是普法类微短剧剧情设置中解决矛盾情节的重要叙事策略,更是此类作品所要传递的重要价值观念。在此过程中,诸多普法微短剧让观众感受到:司法办案不是对法条的机械执行,而是充满温情的民生守护。
普法类微短剧常常借助主人公的职业成长故事以及他们对法律认知的升华来表现“法无冷热,但人有情”。《法官的荣耀》中的法官助理林子涵、《包大人,现在是2025!》中从北宋穿越而来的包拯、《司法所里的故事》中的青年调解员何蓓蓓与韩超,都经历了从只会按图索骥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长过程。
普法类微短剧所传递的温度还体现在“司法调解成为化解误会的沟通桥梁”的剧情之中。以《司法所里的故事》为例,该剧中有一段黄昏恋的故事,两位老人想要结婚,但双方子女都有关于婚后财产继承方面的顾虑。调解员在洞悉双方考虑后,提出“婚前财产公证”的解决办法,并向几名当事人解释了相关法律法规。由此,二位老人顺利结婚,实现老有所依;双方孩子也解开了心结,法律因此成了消解担忧与化解误会的温情纽带。
微短剧传播与普法教育都离不开青年人。如何平衡好青年观众的趣味需求与法律宣教的专业性,是普法类微短剧的创作重点与难点。
部分普法类微短剧会融入奇幻、想象元素,来吸引青年观众。一些普法类微短剧会探索与青年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及审美心理相接近的叙事方式。此外,诸多普法类微短剧还会采用青年主角、青年组合的叙事方式来拉近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
传递真善美、寓教于乐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宗旨。普法与微短剧的双向奔赴,为法治宣传插上了翅膀,也让微短剧走向了更为务实、更接地气、更具社会价值的发展道路。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