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振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主题。理论上,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很多观察视角:从供给看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需求看要培育强大的国内市场,从投入产出看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要构建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从宏观经济循环看要着力推动社会生产各环节循环通畅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谈高质量发展,不谈新发展理念不行。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具有与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一致的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但理念不会自动转化为行动。从经济行为的一般逻辑看,在给定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约束下,各类市场行动主体倾向于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如果没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体理性和全局理性就可能出现冲突,理念的指引也就难以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十五五”时期,有必要通过深层次、系统性变革,重点处理好以下三组重大关系,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激励机制上处理好“央”“地”关系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处理好“央”“地”关系。一个重要原则是,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掌握其中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意图,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增长“高速度”而开展活动。这种传统的竞争模式,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迫切需要一场深刻变革。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有必要推出有力举措引导地方政府从关注“增长速度”到聚焦“发展质量”、从“保护本地市场”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处理好“央”“地”关系,还可打出一套“组合拳”。比如,积极推动央地财权事权关系调整,缓解地方政府的制度性压力;真简政、放实权,重点规范和限制地方政府干预生产要素市场的权力;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框架性准则。
二是在政策导向上处理好“量”“质”关系
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从政策实施路径看,特别要调整以速度和规模导向为主的产业培育方式,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更加突出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
新形势下,中国在一些产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突破。“十五五”时期,可探索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一方面,突出功能导向,核心和关键是打通导致资源错配的制度梗阻和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突出创新导向,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政府职能聚焦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并以此促进产业创新。
三是在发展格局上处理好“供”“需”关系
伴随经济周期性波动和需求总量增减变化,积极实施立足于经济稳定的“对冲性”逆向调节措施,应当成为“十五五”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逻辑之一。
回顾历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中国经济增速开始由高速增长回落到中高速增长水平。面对外部危机冲击,我们及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2015年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2020年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在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及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十五五”时期,可推出更多改革举措,落实好“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更多着眼于从供给侧扩内需,更加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扩内需。只有供需两端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巩固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再生产基础。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