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23日 星期

抵制网络烂梗 让青少年“好好说话”


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关于“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学生用“唐人”嘲笑同学,经查证发现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进行严肃批评和教育。视频走红后,其行为获得众多网友认可。‌

此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其中74.4%的受访家长尤为忧虑。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这段引发全网共鸣的视频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网络烂梗入侵校园的严峻现实,更折射出其对青少年语言习惯与价值观念的深层侵蚀。‌

网络烂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快速蔓延,与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特殊心理和环境特征密切相关。数据显示,71.8%的青少年因触网频繁,易受网络热点裹挟;55.3%的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理,试图通过“特殊表达”彰显个性;46.1%的青少年则因群体压力盲目跟风。在“被动裹挟”与“主动模仿”的双重作用下,许多青少年对网络烂梗的危害性毫无察觉。用“唐人”影射唐氏综合征,不仅将疾病工具化为攻击手段,还违背基本道德准则。‌‌

令人忧心的是,网络烂梗对青少年语言能力的破坏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青少年习惯用网络烂梗表达情绪,其逻辑思辨能力与同理心也会随之弱化——他们用疾病嘲讽他人时,看不到患者的痛苦;用低俗词汇交流时,意识不到对他人的冒犯。这种语言粗鄙化的背后,实为精神粗鄙化的隐性征兆。

今天的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简单粗暴地禁止网络用语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引发逆反心理。因此,抵制网络烂梗绝非“一刀切”禁止所有网络语言,而是要建立分层引导、多方共治的机制,让健康的语言生态滋养青少年成长。

学校应切实履行教育主体责任,成为语言文明的引路人。重庆这位班主任的做法值得借鉴——她没有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是通过查阅词义、剖析危害,运用“人有三不笑”的传统文化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使用的边界,最终使学生主动停止使用网络烂梗。这一做法具有示范意义。这启示我们,学校应将网络语言素养纳入教育体系,结合语文课堂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培养青少年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根源上增强对网络烂梗的免疫力。

互联网平台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成为语言环境的净化者。网络烂梗的传播与平台对流量的过度追逐密不可分。有些平台为博取流量,甚至将低俗语言推上热搜榜单,而短视频、直播、游戏等领域成为网络烂梗的主要传播渠道。去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以及编造网络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平台应主动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对具有侮辱性质的网络烂梗加强审核过滤,优先推送健康网络用语,帮助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时明确边界、守住底线,致力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青少年则是这一基因的当代传承者。网络烂梗看似是语言层面的小事,实则关乎下一代的表达能力、审美素养与价值取向。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平台形成合力,共同为健康网络语言创造发展空间,才能帮助青少年摆脱词汇滥用和语言粗俗的困境。这不仅是对汉语规范性的维护,更是对青少年精神底色的滋养。据《浙江教育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