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3月22日 星期

返乡创业 帮农增收

尚晓良和技术员在察看辣椒苗长势。

■文/本报记者 张俊霞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5年前,记者采访临颍县固厢乡城顶村返乡大学生尚晓良时,他还是一名刚刚涉足蔬菜种植业的一名新兵。当时,迎着大家不解的目光,他放弃了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把理想的种子埋进脚下的土地,像一株刚刚钻出地面的幼苗,在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中坚强成长。

5年后,尚晓良已是全省蔬菜育苗业一颗闪亮的“新星”,年产菜苗800万株以上,业务遍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所有市。他本人先后获得“漯河市第三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第二届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全省十大新型职业农民”等称号,并被临颍县评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在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优秀奖。

3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临颍县固厢乡豫禾农业育苗基地,只见十几名技术工人正在育苗大棚里忙着播种、嫁接,不时有远道而来的种植户前来领取货苗。今年28岁的尚晓良,和刚毕业时相比,白净的脸已被太阳晒成黑红色,浑身上下透露出一种干练成熟的劲头。进入育苗棚,他指着刚刚出土的幼苗说:“再过八九天,它们就开始陆续上市了,到时来拉苗的大车小车又该排成长龙了。”他告诉记者,前半个月,数万株的辣椒、黄瓜、番茄苗迎来出苗高峰,来自周边和洛阳、许昌、信阳等地的客户常常一大早就上门拉货,他们每天都是应接不暇。

谈起育苗,尚晓良开心地说:“别看我们的育苗棚现在还不是很多,但年产量在全省却是数得着的,只要掌握技术要领,一年中除了7、8月份,其他10个月都是育苗的好时候。”早在大学期间,尚晓良曾经参加过团中央组织的“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上海项目”培训班,其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工厂化育苗的概念,想到家乡父老还在沿用传统育苗方法,决心为家乡农业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当时我们乡种菜的挺多,但绝大多数农户都是自育苗,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出现死棵现象,导致作物产量低、效益差。”他说。

回到家乡后,尚晓良在学习推广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多次组织农户实地参观学习,并把他在山东、上海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教给农户。他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试验并引进各种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帮助农户解决了育苗及种植中重茬死棵的技术难题,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用药使用次数,使农户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育苗基地建立初期,他吃住在基地,每天天不亮就进育苗温室观察种苗情况,晚上半夜起床监测室内温度,大风大雪时他站在育苗温室外关注温室外部状况,他还会拿着生病苗子找到农大教授咨询请教。有努力就有收获,尚晓良负责的育苗基地所育种苗质量高,起苗不伤根。提早开花、成熟,提早上市。2010年,他的育苗量达80万株,为漯河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种苗达到800亩以上,比农户温室土地育苗每亩增产30%以上。

他欣慰地说,通过五六年的摸爬滚打,感觉自己大学毕业时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今年,他又新租了几十亩土地,准备再建7个育苗棚,一个大型连栋育苗棚。届时,他的育苗基地将达到100多亩,年育苗量将达近2000万株。

随着育苗规模的不断扩大,尚晓良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待育苗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他都亲自把关,带头处理。他说:“每一株苗都是农户的希望,如果出了问题将会给群众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除了育苗,尚晓良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产前、产中服务,并把目光放在了农产品加工上。“咱出身农民,想的就是挣个良心钱,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希望有一天,我能办起自己的加工厂,帮助农民解决行情不好时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