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5月18日 星期

播文明芬芳 创一流服务
——漯河市农科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纪实之二

■本报记者 周鹤琦

通 讯 员 赵月强

于无声细雨处,一派盎然春色。当“两城同创”的劲风吹过沙澧大地之时,同样也在市农科院掀起精神文明与业务素质双提升的旋风,和出坚强有力的创建鼓点。近年来,市农科院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体,坚持在文明单位创建中强基固本,把文明创建的“软力量”转化为服务三农的“硬实力”,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谱写出“传文明芬芳、创一流服务”的精彩篇章。

创新载体

彰显文明内涵

市农科院始终把“心系农民、服务农业、繁荣农村”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载体,升华文明单位创建的内涵。

该院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树行业新风。组建“专家服务团”包乡(镇),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就科学种田,病虫草害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开展实地指导。其中,在“一喷三防”技术指导工作中,指导服务的17个乡(镇)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500多公斤,为全市粮食丰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依托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个综合试验站,对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涉农企业、种植大户进行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广大人员的农业科技水平。紧紧围绕市高标准粮田建设和高产示范方的目标任务,通过建立百亩方、千亩方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组织观摩会,加深农民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利用,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优化服务

凸显文明成效

服务是文明单位创建的核心主旨,也是文明单位创建的外在体现。市农科院找准文明单位创建结合点,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奏响“服务”音,以优质农业科技服务提高文明单位创建水平。

新品种选育步伐加快。仅2015年,该院就通过国家、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鉴)定6个,是该院通过新品种审定最多的一年。花生新品种漯花10号,甘薯新品种漯薯11号、漯紫薯1号通过国家级鉴定,其中,漯紫薯1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鉴定的紫薯新品种,填补了我省该领域的空白。推荐小麦、玉米等19个农作物新品系参加省级以上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鉴定)试验,其中,小麦新品系漯麦956在黄淮冬麦区春水组区域试验中排名第一。

该院还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体系,在我省部分市及安徽、湖北、江苏等地建立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甘薯等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及良种繁育基地48个,示范面积2.8万亩,辐射带动各类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

苦练内功

打造文明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市农科院采取措施,着力培育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文明队伍,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该院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出台了《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及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明确了科技奖励的范围和标准,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注重引进、培养人才,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为该院科研队伍注入新活力。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学习,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科研队伍素质。

该院还重视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发挥团队的创新和引领作用,其中,植保研究室荣获省“工人先锋号”称号、玉米研究室荣省、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