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5月20日 星期

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社会事业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梁晓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2015年1月26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黑龙潭镇、姬石镇实行属地管理。自此,正式拉开了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

一年多的时间有哪些变化?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勇当“拓荒牛”,坚持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围绕“一园三区”功能定位和目标,集中精力抓招商、上项目,开发建设形势如火如荼。

在全力实施开发建设的同时,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平安建设、社会保障、卫生惠民等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工程,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信访稳定工作受到全市通报表扬,公众安全感指数调查排名位居全市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标准、“五保”人员标准不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软硬件建设得到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区……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两镇实行属地管理。这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王国干说,“既为示范区,就要敢闯敢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出示范。”一年多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围绕致力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发展的试验样板区这一目标,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突出发展、保障民生、确保稳定等方面持续发力,整体工作全面铺开,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大开发、大建设的良好开局。

创新社会管理,和谐稳定做示范。以制度创新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全面落实,夯实示范区发展的基层基础。建立“一员两中心”制度。在各行政村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员,规范镇、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制作便民服务卡,一户一卡,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畅通、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实行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推行领导包案制度。设立镇、村、组三级调解员。以镇矛盾调处中心为主平台,各行政村设立矛盾调处工作站,各村民小组配备调解员,实行矛盾化解首问负责制,日报告、周处理、月总结,实现了矛盾调处全覆盖。深化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明确决策内容,规范决策程序,实现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用全覆盖。在区、镇、村三级干部中深入开展“两争一创”(争当“三强”机关干部、争当“三强”村党组织书记、争创“四好”村两委班子)活动,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严查基层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侵害群众利益、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为示范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层组织保障。一年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围绕“一园三区”发展布局,先后开工建设11个项目,完成土地征收1100亩,发放补偿款1.3亿多元,拆除各类建筑物约10万平方米,没有发生阻挠工程建设的事件,没有发生因土地房屋征收拆迁而集体上访或赴京非访事件。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均衡发展做表率。理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建立了区社会事业局综合协调、镇管理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软硬件建设,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教育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下转2版)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