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家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6月6日 星期

英才出名门 学富尚书房
——关于文化大宅尚书房的解读之三

■本报记者 赵 敏

打开中国地图,将目光指向家乡。在浪花淘尽的历史长河里,这里曾经有贾湖遗址发现契刻符号、七音骨笛推进世界音乐历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南宋岳飞斩获郾城大捷……在这片厚重的黄金十字里,滚滚岩浆翻涌着地表的裂痕,将一代代华夏好儿女造了时势、铺了前路。时至今日,在城市光荣的进程中,又将会有多少豪杰,从人生主路出发,将黄金十字再添光芒?

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不断涌现出一批教育大家,为国家兴亡而奔走,为天下昌盛而周游。儒家学说与许慎说文解字明哲学思有千丝万缕的奇妙机缘,千百年来,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精髓已经在这片土地落地开花,百世流香。

光阴飞逝,追不及、赶不上,唯有教育思想丰足精神所需,才能走得更久更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如今,在城市南隅,书香氤氲的尚书房择名校环绕正心而建,依傍一生精神诉求而立,指引万千学子踏上锦绣前程。从咿呀学语的稚子学堂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大学,无一不是名校。我们常说:家,是牵引风筝的线,让孩子飞得高也回得来;家,也是推磨的轴,绕行短短一周,就用所有的硕果精华充盈了饥饿的灵魂。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屹立伟岸的精神风向标。闭上眼睛,静心想象未来曼妙的生活画卷:每一个清晨,我们在鸟儿“啾啾”的欢叫中醒来,目送孩子走进校园,耳边回响的,是永远也听不腻的琅琅晨读声;每一个傍晚,当我们归家时途经学校看到教室里那一盏盏明亮的灯光和孩子伏案作业的认真模样,我们的心即刻便被这温暖的一幕融化,那一刻我们会真的明白,孩子之所以成才、成名、成就,只因为从最初比别人多了更多被书香和精髓熏陶的日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