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李文姣
如今,2016年高考的热度虽然不如前段时间,但是学霸们的学习经验却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近日,记者采访了漯河四高2016届优秀毕业生宋喜康——他在今年的高考中以总分620分的成绩名列全市文科第六名。在采访中,宋喜康详细讲述了自己在高三一年的备考过程。
起伏的成绩
不稳定的状态
刚进入高三时,宋喜康完全没有进入紧张的备考状态,总是觉得自己会复读。高二下半学期,他心血来潮跑去学竹笛,这一学习到了高三也没停下来。宋喜康说:“学笛子是从高二下半学期开始的,每周一节课,但是高三整个上半学期我都没有停课,还总是趁着中午午休的时间偷偷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练习。直到高三下半学期我才意识到高考的严重性,没有再去上竹笛课。”
在高三备考的一年时间里,宋喜康说自己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时上时下。高三一年考试很多,宋喜康的成绩很不稳定——平时他一直是班里前五名,但最差的时候他在班里排第27名。采访中,宋喜康拿出了一张自己高三一年考试成绩的曲线图。记者看着像心电图一样起伏不定、落差巨大的曲线图,似乎感受到了宋喜康当时痛苦的心情。本来很乐观的宋喜康无法承受这种上上下下的颠簸,心情差到极点。
他最痛苦的时候,同学和班主任帮助了他。班里的好友和宿舍的兄弟,无论平时见面还是每晚睡觉前都会鼓励宋喜康,说要等着看他“爆发”。班主任在一天晚上查宿舍的时候把宋喜康叫出来谈心,告诉他自己对他的期望。最后,班主任给了宋喜康一个大大的拥抱。
宋喜康说:“老师的拥抱对我影响特别大,我能感受到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也不想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从初中开始,老师们对我的平价就是‘感觉我没有把劲儿全使出来’。到了高三下半学期,我终于进入了紧张的复习状态,使出浑身解数去备考,吃饭、上厕所都是跑着去,除了教室我哪儿也不想去。到高考前两个月,我的成绩终于稳定在年级前五名。”
有计划地学习、生活
离高考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宋喜康选择自己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没有同桌。在最后的三个月,他终于进入了备考状态。
说到学习方法,宋喜康提到了很多高分考生都会强调的事情——计划。宋喜康说:“学习必须有计划,这个计划不一定把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都纳入进去,但是一定要精。我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就算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挑着做。复习时,老师会有自己的计划,但是我并不知道老师如何计划,所以我会制订自己的计划。自习课和空闲时间,我都在执行我的计划。”
宋喜康的计划以复习为核心,随着复习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改进。他觉得,制订计划最重要的是把计划融入自己的生活习惯,要达到让自己少完成一项计划就像没吃饭一样的境界。宋喜康的学习计划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做高考真题。从第一轮复习时,他就开始做真题,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宋喜康说:“我不仅做题,还会研究题目的背景材料,揣摩命题人的思路。到了第三轮复习时,这些题就是我的复习资料。我总共研究了五年的真题,这件事情班里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但是我坚持到了最后。”
天性乐观 应考沉着
宋喜康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觉得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一切都会好起来。宋喜康说:“我初中时学习也不是很好,但是我一直都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人对自己的要求可以慢慢调整,不用很急功近利。”宋喜康的内心不曾动摇过这样的信念。
为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宋喜康在自己的桌位上贴满了自己要注意的问题和鼓励自己的话,时刻提醒自己。前期充足的心理准备让宋喜康在每一次大考中都有稳定的心态,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他的状态都非常好。
高考当天,离语文考试结束还有十几分钟,宋喜康的作文还有一大段没写,当时他有点儿慌,但是没有乱了阵脚。宋喜康说:“我知道自己能写完。”宋喜康的数学不是很好,每次成绩的起落都跟数学脱不了关系。高考考完数学走出考场时,虽然下着大雨,但是宋喜康的心情很好,因为他觉得只要数学发挥正常,自己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接下来要考试的两门科目都是他的强项。结束了两天的考试,宋喜康也结束了自己“起起落落”的高三生活。
记者采访时,高考志愿正在填报中,宋喜康说:“北京大学我也可以试一试,但是我更喜欢复旦大学。,我不追求名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