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7月8日 星期

穷年忧黎元 ——《杜甫传》读后


■李书明

书香社同仁购得冯至先生《杜甫传》一书,适逢我手头刚读过一本书苦觅新书之际,便借来拜读一番。不足三百页的薄薄小书,读起来不费什么工夫,不足一周我便读完了。

冯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翻译家,大学时代我就耳闻先生大名,但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诗人声誉。拜读之后,顿觉先生的学者风范如春风扑面。书的篇幅不长,但容量却不少,学术含量更是丰富。

全书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介绍了他各个时期的大致情况,尤其是对诗人创作的繁盛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虽然书中文字比较简练,较少长篇大论的论述及介绍,但总体上选裁适中,把握全面,突出了各个时期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和创作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我读过此书后的第一个印象。

杜甫是“西晋名将杜预之后,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世人对于杜甫之妻族以及杜甫舅族清河崔氏了解甚少,至于杜甫外祖家与李唐皇室的血亲关系更是未曾关注。作者在这方面努力进行了探索和追源,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必要。这对杜甫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舅族对他的影响不可低估。这是读过本书后我第二个较深的印象和收获。

阅读完全书,我对冯至先生这一代学人的严谨治学态度肃然起敬。从几个插图看,冯先生做了大量而认真的阅读与研究,对每个阶段和过程的细节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考证和推敲。然而,在观念上,这代学人又在政治上较为正统和保守,行文之中对杜甫阶级性及人民性的论述较为常见。他对诗文中大量体现出来的同情贫苦民众、表现人民疾苦等反映社会状况的诗作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性评价,但从今天的观念来看,这些评价是否有所拔高、是否反映出了杜甫思想的复杂性、有没有选择性的诠释都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评判。不对杜诗下一番功夫,恐怕还不能够简单地下结论。

作者在书中对杜诗流传及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作了论述,这一论述是符合当时情况且较为公允的。但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即同时代人并不肯定的状况,分析和归因似乎并不够深刻、严密。杜甫死后八九十年才出了他的诗集本子,但影响远大恐怕也只在晚唐以后,在白居易、韩愈等人大力推崇宣传之后才出现的现象。在韩愈所处的时代,他本人的声誉也并不是普遍首肯的。这就需要对当时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审美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研究。当然,也不能排除杜甫本人的性格特质的影响。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在“杜甫传”对诗人的傲诞多有记载。北宋欧阳修在撰写《新唐书·杜甫传》则直接记载了这样一段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欧阳修对杜甫个人性格作了精确而形象的概括。虽只有十六个字,但颇能说明问题。然而,作者出于爱杜甫的感情因素,对于“两唐书”持否定态度,这似乎有些武断。个人认为,对杜甫本人的性格特质应该好好研究,或许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阐释杜诗有帮助。书中谈及杜甫与严武的关系非常要好,“两唐书”的记载却并非如此,甚至有严武盛怒要杀杜的情节,这又如何理解与解释呢?因此,我们还应回归当时社会,不能以后来的知识体系与观念来解释前人,非用知识考古之方法方可揭开蒙在事件或人物身上的层层泥沙叠加。作为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欧阳修的评论,至少能说明在北宋时期,杜诗的影响与地位仍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光芒四射,杜甫本人在欧阳修的世界里占有的分量恐怕很有限,或许这是北宋离唐朝较近的缘故吧。

书中对传主的个人经历记载较细,但对传主的作品分析较少,对具体作品的艺术分析更少,这是本传所显现出来的最大不足,这可能与作者当初写作的方向有关。作为读者,我自己只能这样理解。总而言之,全书让我收益颇多,尤其诗人的行笔流畅让人久久回味,颇有感触,真不愧是大手笔!

略陈陋见,不当之处,敬承方家见教。

作者系漯河二高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