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 寒
民间的很多说法很容易以讹传讹!比如小时候经常听到“东乡”(上蔡县在老家郾城以东,我们称之为东乡人)的人喊“定国咕噜国”,多年后才知道不是什么“咕噜国”,而是“锭锅补漏锅”。又如“马齿菜”,我们那儿的话听成了“马死菜”,并附有传说:说上古尧在位时有十个太阳,烈日照射得万物干枯,百姓难以生存。尧向上天呼吁祷告,太阳的父亲帝俊听到尧的哭诉,决定派出擅长射箭的天神后羿射掉十个太阳。其中一个太阳聪明,躲在马齿菜下面逃过一劫。太阳为了对马齿菜报恩,再毒的阳光也晒不死它。
马齿菜确实耐晒,炎夏七八月天,烈日如火,稻谷、禾苗、树叶都被晒得蔫了,干涸龟裂的地上惟独马齿苋郁郁葱葱,若拔起一棵,用手揉搓,只碎不蔫。我小时候的农村,闲得见缝插针。每到中午饭时,母亲盛上饭凉着,叫上我们到村后路边挖马齿菜,一会儿工夫能挖一篮子。我们冼把脸的功夫,母亲将一篮子马死菜倒入猪圈里喂猪。
那时候,我们最馋的是肉,看着猪吃马齿菜那猛劲,就想着赶紧过年,能杀猪吃肉。
知道马齿菜“金贵”,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了。和二合馆的李志顺大师小聚,上了一盘马齿菜,色泽精致不说,一入口,酸脆爽口。
“这是马齿菜?”我诧异。
“是!”志顺大师(原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候瑞轩的关门弟子)肯定地说。
“和我小时候吃的不一样呀!”我没有恭维的意思。其实,小时候,母亲给我们做过马齿菜,挑一些品相好的、肥的,在热水锅里一焯,再放到冷水里一激,捞进盆里拌上蒜汁吃。那时,农村的芝麻油金贵,大多吃的是棉籽油。凉拌马齿菜,除了草腥味大、油腻外,还黏。母亲曾给我们换样做,拌上面、上笼蒸。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仍提不起胃口,端一碗出来,见大人不在,扭脸倒给猪了,渴望猪多吃点长肥,我们好吃猪肉。
“做这个菜,凉拌最好!”
“像农村的做法,热水焯一下。”我回忆母亲的做法。
“其实,不是焯,是浴一下。大火将水烧开,浴一下后,迅速投到冷水里。控干,放进盘里,将调好的汁浇上就好了。”
“为什么我们小的时候吃的这个菜,口感没有这么好?”经志顺大师这么一说,我觉得做菜,不像电影《厨神》里那么的玄乎。
“做菜,其实是在耍料。浴马齿菜时,要加底料——在热水加一点盐、料酒与植物油,让菜在水中入味。并且,在热水中浴时,掌握着水的温度,不要出那么多植物粘液,迅速投入冷水中。热冷相激后:一是植物纤维断了,吃起来口感脆,二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菜的水分与营养,爽口。”志顺大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为什么这时候吃?”前些日子来,我没有吃到这个菜。
“马齿菜季节性很强,立夏到小满时节,遍地都是。野菜吃的也就是鲜。立夏时节,恰好人体内湿。马齿菜祛湿,有植物粘液,清热毒。因有植物纤维,且是人体宜吸收的细纤维,又润肠、合脾胃。‘天生万物,各有所用。’马齿菜的根是白,茎是红的,花是黄的,籽是黑的,叶是绿的。根据五行中医理论,五色入五脏。《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叫五行菜。”
回味志顺大师的马齿菜,我觉得心有不甘,开始在网上搜资料:因像马的牙齿,叫马齿菜,又名马齿苋、蚂蚁菜,瓜米菜等。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厘米。生于田野路边及庭院废墟等向阳处。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马齿苋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并且富含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食疗本草》:言本品能“煮粥止痢及疳痢”。《本草正义》说“马齿苋……治女人赤白带下,则此症多由湿热凝滞,寒滑以利导之,而湿热可泄,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带。”
我知道中药都是树叶草根之类的,也知道药食同源这个道理,具体到一种身边司空见惯的植物上,这还是第一次。
继续考证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随着人类经验的积累,在使用火后,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药食才开始分化。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 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马齿苋排在第九位。
前些年,“养生热”让很多人把绿豆炒得大涨;“瑜咖热”让大街小巷都是瑜咖馆;喝茶兴起了,普洱天价,黑茶如金。随着人们的营养过剩,胖人增多,又有人在微信圈子喊“素食主义”。
我去过数家知名的素食馆,开始觉得很新鲜:豆腐做出肉味来,把青菜炒得贼香,把水果用热水焯一下后拌着吃……有一天我明白,这都是耗油与酱油的原因后,顿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像马齿菜、紫苏、牛蒡、葛根等既是药又是菜的食材经过加工,做成人们喜闻乐见的菜品,岂不是更有市场?想到此,我半夜微信志顺大师,马齿菜热菜做之法:“蒸马齿菜,一把用大火将笼轰起来,专业术语叫轰笼,保持温度均衡,达到大约一百二十度。马齿菜铺面挂糊时,一定要均匀。上笼大火蒸八至十二分钟,既可。但是,蒸的中间要放一次气!”志顺大师什么时候解释得都很有耐心。
“中间为什么要放一次气?”这么短的时间还放一次气,我不明白。
“中间放气,是为了让马齿菜收一下身。这样,马齿菜出汁少,不发黏,茎叶也透,口感好。”
“蒸好后,炒的时候一定要加蒜片。把蒜爆香,将蒜香和油香直接马齿菜熔在一起,炒到似焦非焦的出锅,最好。”
“凉拌用蒜,炒的能不能不用蒜?”我疑问。
“蒜是解毒的!野菜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毒性,所以蒜必不可少。”志顺大师虽然没有说食物的相生相克,但我明白他的意思。
因为大家都知道“病从口入”,所以“养生热”时有一本书比较火,叫《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吃什么生病?为什么生病?吃什么治病,为什么能治病?又有多少人像志顺大师这般对马齿菜的研究,又有多少人有我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拗?
不过,我很欣慰,因为学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正如《易经·乾卦》所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