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6年7月14日 星期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蔡慧娟

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知不觉间,漯河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兼程,迎来了而立之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漯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原小城,成长为全国首家食品名城、全国首家汉字文化名城,俨然“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蜿蜒东逝水,螺湾汇双河。”漯河因河得名,因水而盛。沙河、澧河在漯河市区交汇,在给漯河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漯河人民的来往出行带来了不便。在老漯河人的记忆中,最初过沙澧河要靠渡船,从漯河到郾城那可是出一趟远门啊!哪像现在渡河就像走平地一样。1986年建省辖市之初,如果你来漯河,只能看到一座漯河人称之为“老大桥”的、建于1964年的交通路沙河大桥。桥南是漯河市的中心,桥北是大片大片的农田。“老大桥”桥面较窄,人车混行,通行能力低。为暂缓交通压力,漯河市政府投资120万元在沙河大槐树处建浮桥一座,供非机动车通行。为利于排洪,该桥于每年7月拆除,9月重新组装。浮桥除了通行的功能之外,也成为沙河上一道风景。我见过一张黑白老照片,宽阔的河面上浮着一座桥,南来北往的有大人,有小孩,有推车的,有挑担的,有空手的,有背包的,其倒影映在水中,影影绰绰,好像一幅水墨画。1992年我来到漯河后,也无数次走在这座浮桥上。浮桥由多条船只相连,上面铺上竹板,走在上面颤悠悠的,低头从竹板缝隙里可以看到流动的河水,晃得人眼晕。竹板缝隙很大,爱美女士穿的高跟鞋弄不好会卡在里面的。犹记得第一次走过这座桥时,是怎样摇摇晃晃地手扶着栏杆心惊胆颤地一步步挪到对岸去的。

在每年的7月至9月,浮桥拆除期间,有渡船在此摆渡。摆渡的大多数都是当年船运公司的老船工,令我难忘的是有一位当时有50多岁的、性格和长相都像男人的女艄工,她从小在河边长大,在船上过了大半辈子。尤其难忘的是她的一双大脚,她在船上不穿鞋,五个脚趾分得很开,就像五齿耙一样紧紧地抓住船舱的地面。她还抽烟,常常是她拿着烟袋,站在船头,碰上带东西多的、老弱病残或者带小孩的,她会上前搭把手,多重的东西,她拎起来就走,像拎个小鸡似的轻松。每趟船都是有时间点的,到点了,她哑着嗓子问“都坐好了吗?开船了!”一转眼24年过去了,结束了靠船吃饭的日子,她过得还好吗?1995年,彩虹桥的建成通车终结了这座浮桥的存在。

记忆深处,人们还有另外的过河往事。从市区到小宋庄,在沙澧河的交汇处,另有一个摆渡人,他不会说话。听说是为了照顾他,由公家出钱置了一条船,一条粗铁丝从东岸扯到西岸,人上船后,自己向后拽着铁丝,船就向前走了,只有一个人,他也不再等其他人,也让你坐船走,有钱的话,就给他两角钱,没有的话就算了,这个哑巴艄公常常使我想起沈从文《边城》里翠翠的祖父。这种悠闲的渡河方式,如今只能是甜蜜的回忆了。

随着漯河经济的腾飞,一座座跨河大桥建成通车,沙澧河阻隔市区交通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要过河,那简直是易如反掌。现在漯河已有十几座跨河大桥,这还不算107国道上的公路桥和京广铁路大桥,无论你到哪,就近就有飞架两岸的美丽大桥。

就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漯河跨河大桥的历史吧。漯河最早的一座跨河大桥是在1952年5月,市区沙河南岸今解放路北端大椿树处建起的一座木桥。直到12年后,也就是1964年交通路沙河大桥建成通车,大椿树木桥才完成历史使命而功成身退。1988年4月16日,建省辖市之后修建的第一座市区沙澧河大桥——人民路澧河大桥(丁湾桥)正式开工,1991年建成通车;1989年6月10日,金山路沙河大桥动工兴建,1990年建成通车;1992年国庆节前夕嵩山路沙河大桥动工,1993年建成通车;泰山路沙河大桥(彩虹桥)1995年建成通车;淞江路沙河大桥1998年建成通车;嵩山路澧河大桥(斜拉桥)1998年建成通车;龙江路沙河大桥2005年1月15日开工,2005年12月30日竣工;黄河路沙河桥2006年11月开工,2009年4月30日建成通车;太行山路沙河大桥2011年5月1日建成通车;太行山路澧河大桥2011年5月1日建成通车;交通路沙河大桥(老大桥)两侧于2013年建成两座新桥供非机动车通行,原老大桥改为机动车通行;解放路沙河大桥2016年5月1日建成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年毛泽东主席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而作的诗句,最能体现漯河交通状况的改变,也最能体现漯河30年来的城市建设成就。如今的漯河人再也不为过河发愁了,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是深更半夜,只要你想,从沙南到沙北,从河西到河东,沙澧河再也挡不住你要到河对岸的脚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漯河一座座飞架南北、东西的大桥,印证了漯河建省辖市以来城市的发展轨迹,它同时又是提升城市品位的一幅幅宣传画卷。漯河建省辖市以来的成绩有目共睹,沙澧河上三十年内建成了24座跨河大桥,平均3年建2座,每0.8公里河面上就有一座桥,其密度在中原城市群中绝无仅有。漯河人在建省辖市之初的“团结进取、自强不息、雷厉风行、实干创新”的漯河精神的感召下,在现在“崇文尚德、务本图强”的城市精神的激励下,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桂冠,使漯河这个刚进入而立之年的新兴城市一跃成为中原地区的一颗明珠。

风光无限美,沙澧正扬帆。走过拼搏进取的三十年,漯河又踏上新的征程,260万沙澧儿女用真情和汗水继续谱写着青春漯河的绮丽画卷,就像那蜿蜒东去的沙澧河水,不舍昼夜朝着梦中的大海流去。漯河的明天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随笔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