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丹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区人口急剧增多,加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城区中小学出现了“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面对群众和社会的期盼,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财力上倾斜、在人力上支持,优先发展,强化保障。市委书记马正跃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事会、协调会,市长曹存正亲自主持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发展问题。为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局坚持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软件优化,积极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难题,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城区“择校热”、“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孩子们上好学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落实布局规划 扩增城区学位
学校间的资源配置不平衡,是出现“大班额”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是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难题的基础。
2011年我市委托漯河市勘测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科学规划,编制出《漯河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2014年3月,市政府正式批复实施。随后,我市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意见》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城区中小学校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市根据现有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新建学校,目前,已新建了许慎小学、格瑞特小学、郾城第三实验中学、召陵实验中学、宇华国际学校等8所学校,新增学位一万余个;在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郾城区第二实验小学、漯河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召陵区许慎中学等4所学校设计规格高、配置功能全,拟于今年暑假建成投用,届时可提供中小学学位8000余个,市区广大群众就近“上好学”的愿望将得以实现。同时,加快城区学校改(扩)建步伐,深挖潜力,扩大规模,已相继对郾城区实验中学、市五中、市实验中学、市二中东院等学校实施改造,增扩学位3000多个,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强化师资交流 实施名校带动
在市直初中试行名校带弱校教育均衡化改革,实现结对学校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近年来,市教育局相继出台试行教育均衡化改革、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政策方案,实行结对帮扶试点,深化校长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强校输出、多岗锻炼、任期轮岗等方式,统一调配优质学校校级干部到薄弱学校双向交流任职,提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去年10月,漯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调整整合方案,在漯河五高南校区设置初中部,将市实验中学与市八中合并,将西城区新建小学划归市实验小学,逐步构建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城区教育持续均衡协调发展。资源整合举措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规范办学行为 营造良好环境
为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严格落实招生政策,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深入摸排走访,调查研究,为中小学科学划定招生服务范围。任何公办学校不准随意招收服务范围以外的学生,不准拒绝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不准超计划招生。制止学校以任何形式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入学,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面试等选拔性招生。
为逐步改善薄弱初中生源结构,市教育局发挥普通高中招生的杠杆作用,按照有关政策,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分配生50%的名额向薄弱初中倾斜。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校长为化解“大班额”第一责任人,把化解“大班额”工作作为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校长绩效考核,凡因工作不力或人为原因造成“大班额”问题且不能及时解决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大班额”问题的解决最终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为了让群众全面了解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招生纪律及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努力化解城区“大班额”的有关措施,每年秋季招生前,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城区各学校与漯河日报、漯河电视台、漯河教育电视台、漯河名城网、漯河教育网等媒体积极配合,开展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尤其是学生家长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的理念深入人心,避免盲目择校,优化育人社会环境。
加强师资培育 落实助学政策
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学需要,按照编制配备标准,及时补充所需教师,切实保障教育教学有序进行。近三年,我市采取公开招聘方式,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教师近400名,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
多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教育助学政策,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动态化学生资助帮扶体系,每年投入上亿元,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坚持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随迁子女就学,全市城区学校每年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万余人,切实做到应入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