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俊霞
头顶“中国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桂冠,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漯河,一向以环境优美、空气洁净著称。然而,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漯河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一度落在全省后面,这在260万沙澧儿女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面对严峻形势和被动局面,今年4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当前事关全局、极为重要的一项中心任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背水一战的勇气,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强力攻坚,以超常的举措,坚决打赢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翻身仗,坚决打赢环保整治攻坚战。
要打赢环保翻身仗,制度建设是关键。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市委书记马正跃在环保工作会上指出,要更加清醒地认识严峻形势,更加重视做好环保工作;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环保工作;要切实履职尽责,保障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市长曹存正强调,要充分认识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危机意识,真正把环保工作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以鲜明的态度、超常规的措施,进一步把环保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环保工作的决策部署,在集中整治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同时,本着依法治理的原则,把制度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着力构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1+9+12”环保攻坚突破体系。我市接连出台多项制度推动环保工作开展,并在河南省“1+6+7”体系的基础上,出台了包括《中共漯河市委、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攻坚突破的实施意见》、《漯河市主要市区出口道路扬尘污染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漯河市河流水质达标专项工作方案》等在内的一个意见、9个专项方案和12项制度,形成了“1+9+12”的最严厉环保攻坚突破体系,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把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作为硬指标、硬任务、硬约束,要求各县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强化执行力,把书面的任务清单、制度、方案变成实际行动,抓好落实,务求实效,既分工负责,又密切协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格局。
大气污染防治。市委、市政府出台《漯河市2016年度蓝天工程实施方案》、《漯河市建设工程施工扬尘集中整治实施方案》等,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了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并加以实施。完成30台锅炉的淘汰和改造,实施“电代煤”、“气代煤”等,大幅度减少燃煤散烧污染。工业污染防治强制达标,清理整改涉气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确保废气达标排放。防治扬尘污染,对新开工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停工”制度;在建筑施工、道路施工、市政工程场地严格执行“6个百分百”措施:施工现场围挡率100%、工地物料堆放覆盖率100%、路面硬化率100%、车辆冲洗率100%、湿法作业率100%、运土车辆密闭率100%。(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