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文姣
漯河市第一中专(以下简称一中专)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和业务紧密结合,以“抓创建促教学”为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市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一中专一马当先,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走在职业教育的最前沿,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人才。
立足德育搞教学
一中专实行的一系列监督机制、考核机制、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让每名教师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反思每一节课,让教师们共同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久而久之,一中专探索出了最适合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立足本单位教学工作,以自身为研究基地,深入开展有层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不断探索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老师以德育工作室为平台,主动研究教育理论,努力提升个人素质,积极参加工作室活动,勤于总结工作经验,多出、快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挥一中专对漯河市职业学校的积极作用。
一中专借鉴并完善了“四步教学法”。这种教法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一中专教师又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大胆探索,把教学过程细化为4个环节,即师生准备、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练习评价。学校要求,参加校级优质课评选的教师必须使用新教法。事实证明,这些教法非常适合中职学校的课堂,最能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显著的教学效果引来我市不少兄弟学校甚至是外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打造文明教学团队
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中专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一中专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德育工作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对每年的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新老结对子”的方式快速提高。他们由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进行“传、帮、带”,力争一个月入门、一学期培养成手、一学年成为熟手。教师培训立足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与心理学、管理学和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学校号召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规,向经典教育著作学习,向教育名家讨教,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促进自我素养和德育能力提升。
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为拓宽教师眼界,了解专业发展新动态,学习专业前卫知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研教改方法提供了有力平台,成为教师精神文明工作的新阵地。学校积极发挥工作室优秀教师、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培养一批有独特教育风格的优秀德育工作者。名师工作室围绕“带一支队伍,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的工作目标,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举办优质课评比活动,全体成员的点评课让授课教师受益匪浅,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升;其他教师在活动中借鉴、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离名师目标越来越近。
业务工作纳入文明考核
一中专提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要从我做起,要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造品牌学校。为此,学校将业务工作纳入文明考核,不断完善激励制度。
教研工作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为了调动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积极进行教科研工作的浓厚氛围,学校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教研工作,并出台了《漯河第一中专教科研制度》、《漯河第一中专技能竞赛奖励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鼓励、刺激教师主动参加教科研活动:学校教务科组织新教师上汇报课、过关课、推门课、优质课、公开课等;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校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的辅导活动;积极组织教研课题的申报及研究活动、教学论文的撰写参评活动、各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推广活动;大力开展课程建设、精品专业建设等活动……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学校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学校主管科室通过规章制度对教师教科研活动的结果进行量化,量化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考评、绩效挂钩,甚至与职称的晋升挂钩,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近年来,一中专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及各级各类学生竞赛辅导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中专的教师在各级教科研活动及竞赛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绩:2011年~2015年,一中专教师主持或参加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有 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报送省市级教学论文103篇;在国家级CN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教师参编或主编的通用教材20本;制作省、市级教学课件72件;参加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8人、三等奖6人;参加省、市级优质课评选62人,获省级一等奖9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9人;参加国家级说课比赛5人,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