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汇区实验小学 金 丽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推进儿童阅读,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纵观社会上所谓的优秀书籍,可谓丰富多样,让我们爱不释手却又有眼花缭乱之感。如何甄选这些书籍并将其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海量阅读成了我们一线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将“语文主题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作为我们平日教研的重点,作为我校语文教学改革提升的一个突破口。
何谓“语文主题学习”?这是北京十一校校长、国家督学李稀贵提出的一项课程实验改革,是注重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丰富性,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内外多种资源的语文学习体系;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整合阅读资源,引领学生阅读,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
如何围绕单元主题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呢?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各地都蕴藏多种课程资源,像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日常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这要求我们要有系统思考的能力,要以独木见林的眼光进行大胆取舍。经过实践探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课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形式:
读一文到读一著作。语文学习要读“整本的书”,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这是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提出来的。在叶老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可以借此养成读书的习惯和能力,而能力和习惯才是让人受益终生的。
这就告诉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新的课程,由学习一篇课文开启对原著的阅读,拓宽学习的外延,如:在学习五年级的《草船借箭》时,我们开展了“打马走三国”的三国课程,先引领学生精读几篇精彩的三国故事,再给学生列出读三国清单:①吸引你的三国故事有哪些?②你喜欢的三国英雄有哪几位?③出自三国的成语有哪些?④出自三国的歇后语有哪些?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其慢慢读、细细悟。老师结合学生阅读进行有机整合,开展三国故事会、读三国交流会等。自主阅读和集中交流相结合,学生的收获的知识和能力远远大于学习一篇课文所得。同时,三国的人物和故事、三国的文化和风骨都会悄悄地浸入学生的生命深处。
读一文到学一作家。《佛典》里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由一朵花可以悟出一个精彩的世界。同样,我们引领孩子学习课文的时候,也可以由学习一文走近作者,读其更多的作品,感受其写作风格并效仿之。这种课程模式迎合了小学生喜模仿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如在学习老舍的《猫》一文时,先引导学生读、悟他作为语言大师表达上的独特风格:通俗、平白的语言生动传神,口语、短句、语气词多,拟人化的描述风趣幽默,百读不厌;所描述的动物可爱至极,跃然纸上。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引领学生读老舍的《小学生老舍读本》中对十多种小动物的描写。可以再拓宽资源,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动物,读老舍、鲁迅、季羡林、丰子恺、梁实秋五位大作家所写的《猫》。由此,学生会感受到作家笔下的万物皆有灵,这都源于作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具有敏锐、细腻的观察力,从而让学生模仿学习,细心观察,学会表达,喜爱习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读一文到入一世界。专家常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自由地吃饱。简而言之,这就是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呢?事实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一篇,引领孩子走进一个丰富的阅读世界。譬如小学课本中编排了多篇神话故事,儿童对神话有一种天然的渴望,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神奇的魔法,这种神奇的感觉迎合了儿童喜爱幻想的心理。基于此,我们开发了“读神话 识英雄”的神话课程,指导学生搜集、读、悟神话故事,开展交流活动:看图猜神话,讲神话故事,评神话英雄,欣赏神话中的典故、诗歌以及动画片等。一个神话就是一段英雄的旅程,学生走进神话的世界相当于与英雄一起穿越了一段神奇的旅程,带着英雄传递的力量拔节成长,获取精神的给养,真正实现生命的自由舒展和绽放。
读一文到办一活动。新课标特别强调校本课程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将语文学习融入各种活动中,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75篇,这占了课程内容不小的比例,主要因为学好古诗词对学生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让小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呢?可以随着教材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诵读古诗词活动课程,如学习送别诗,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诵读送别诗;学写景、抒情、言志等主题的诗,随机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课程;开展古诗朗诵会、古诗知识竞赛、诗画手抄报展、古诗汇编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只要我们紧扣教材,用心挖掘,这些课程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我们开展了“百日读论语”、“读百篇小古文”等国学经典课程,开展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 等民俗课程,开展了“漯河民谣”、“描绘沙澧风光活动”等班级课程,引领学生每日一读,每日一悟,每日一积淀,让学生逐步感受国学文化和民俗风情,做谦谦君子。
总而言之,生活处处蕴藏课程资源。只要我们用眼去洞察,用心去挖掘,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一件事都可以链接出一个课程。只要我们善于处理运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定是高效的、丰富多彩的。(注:本文是河南省教研室校本教研专项课题“‘语文主题学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XBJY1456 ;主要成员:金丽 张景 刘珂 徐素华 王璐莹 孟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