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古老的融资组织叫“标会”,也许有些人听过,有些人却很陌生,笔者在网上搜索“标会”,显示出了约418000篇新闻,其中很多却是关于集资诈骗的新闻。那么古老的标会为何跟集资诈骗挂上钩了呢?
标会,又称抬会、打会、跟会,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信用融资行为,具有筹措资金和赚取利息双重功能,通常建立在亲情、乡情、友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带有合作互助性质。标会是一个概称,具体的会名五花八门,有日日会、互助会、楼梯会等。
最初标会是为了解决亲戚、邻里之间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经济压力骤增的问题,那种情况之下借款人可以向标会组织借贷渡过难关。也就是说,标会一开始是建立在亲情、乡情、友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民间信用借贷形式。
而且,标会目前依然活跃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多数在国内沿海地区。
标会是如何运作的
牵头人(民间俗称“会头”)可能只是组织几十个人形成一个标会,也有可能把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分成以一定人数为基础的“小标会”,每个小标会则联合构成大标会。
当某人急需一笔资金时,他就可以作为标会的发起人(会头),联络若干人(会员或会脚)自发结成一个临时的松散型经济利益团体,叫作会。约定每隔一定时间集会一次,每次缴纳一定数量的会费,以投标竞争方式,轮流交由一名会员使用,借以互助。
会头负责全体会员会费的筹集、追缴、竞标等工作,作为回报,会头无须竞标,便可获得所有会员在第一次集会上缴纳的会费。想要用钱的会员则在以后的集会上,通过公开比较投标金额高低的方式,由标金最高者获得这一次会费的支配权。
为了方便理解,笔者举个小标会运作的例子。
假设某个小标会加上牵头人有50个会员,所有会员必须交1000元会费(其实就是本金),这个数字可以变,有的可能比这个多,有的可能比这个少。
假如牵头人第一期可无偿获得首期会员们筹集到的资金的使用权,也就是从其他49名会员中募资49000元,然后按期还本金。
到了第二期大家又开始聚会投标,另外49个会员按各自的资金需求情况,以自己能够承受的利息来竞标。
在第二期,假设甲愿意给另外48个会员每人200元的利息,而且是所有人里面愿意出最高利息的,那么甲就中标,也就是成功获得第二期募集到的资金的使用权。
牵头人因已筹得首期会款,还在还款中,所以在往后的每一期中都是无法继续募资的,但他在第二期必须拿出1000元(牵头人的每期还款金额)给甲。
其他48个会员,每个人交1000-200(甲愿意支付给每个会员的利息)=800元给甲,所以甲可以一次借得1000+(800×48)=39400元。
然后在第三期的标会中,第二期参与标会的甲和第一期的牵头人一样,也丧失了竞标的权利,同时他们都要在接下来的每一期中,拿出1000元来交给下一个得标的人。
以此类推,第50期轮到最后一人,此时其他49个会员都已经没有了竞标的权利,前面49人都必须交1000元给他,他可以一次得标49000元。
至此,标会结束。
我们可以看看这最后一个会员,我们假设每一期借钱的人愿意出的最高利息都是200元,那意味着最后一个会员除了第一期需要出1000元之外,其余48期只需要出800元,在总共49期里面,他一共出钱39400元。到了最后一期也就是第50期,他用了39400元,赚到了49000-39400=9600元。
其中,牵头人作为组织人,主要职责是保证资金链条不断、会费和利息收缴正常,让急需资金的参会者可通过标会以自己愿意支付的利息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并让标会能够顺畅进行下去。
这样看起来,标会的运作模式也不复杂,资金流、资金链也很清晰,确实是一种民间智慧,解决了大家的募资需求,愿意出借的人也可以获得利息。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标会却慢慢变了味。
标会为何会演变成非法集资
标会这种模式,无须抵押和担保,一般来说借款人也是亲人、邻居或者是同乡的人,符合老百姓小额融资的习惯,所以在民间能一直流传下来。
然而,标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特别是现在的新环境之下。
近些年,这种游走在法律之外民间的标会,逐渐从“天使”变成了“魔鬼”。一些不法分子开始用高额的利息回报诱导老百姓加入标会并制造各种致富神话、投资神话。
据《南方法治报》报道,今年6月,汕尾市公安局破获一宗集资诈骗案,事主陈某花、陈某屏等人报案称,从2014年10月开始,他们被陈某良、张某云夫妇以“标会”的方式骗取10万余元后,陈某良夫妇下落不明。像类似的案件屡见不鲜,都是借“标会”为名,进行集资诈骗。
“标会”活动愈演愈烈,参与会众越来越多,融资金额也越来越大,“标会”的利息越来越高,大大超出了互助性质范畴,演变成高风险的民间高利贷。甚至有不少“标会”实际上已成为非法集资行为。
不仅如此,不少人还会“以会养会”,做起空手套白狼的“生意”,这里面涉及信用风险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拿着1000元入会,接着在下一期活动时,以较高的利息拿下当期的标会款。在接下去的每一期中,他只要保证每期都能够顺利还款就可以了。但与此同时,他可能继续加入其他的标会,同样以高息竞标拿到标会款,这样的模式他可以滚动操作,当他觉得自己吸纳的会款足够多时,直接卷款跑路。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原来的标会是居于熟人圈子,但是现在的标会其实不一定是熟人圈子,会员成员之间的地域联系不一定是同一个地方。更有甚者,会员之间并不认识,这种模式风险会更大。另外民间的标会也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头换面,形成了甚至跨国界的组织。
标会缺乏风险控制和监管
标会是以信用为借贷基础,只有内部不成文的规矩,缺少法律的支持和约束,一切操作全靠会头的责任心和会员的自觉。随着入会会员数的增加,会头对该会的控制能力肯定会减弱,并不可避免地要缩短集会周期,造成会员的会费难以及时筹集。由于会费的数目不断提高,一旦有会员不应会,会头便会感到经济窘迫,如果连续有2~3名会员不应会,会头将无力承担经济责任。
其实标会标榜的融资“高效、便捷、无门槛”,在当下,反映出了对风险控制的忽视或者漠视,以为基于熟人之间的借贷,彼此间相互了解,可以掌握借款人更为真实的情况。很多标会却没有对借款人进行相关的审核,更不可能配置风险控制审核、标准的催收团队、担保机制、风险保证金等。所以,专家提醒标会集资陷阱多,不要轻易上当。
据《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