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三川
近年来,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三科)在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李惠敏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壮大,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护团队精诚团结。科室成熟开展了脑血管病的规范化诊疗,建立了完善的“卒中单元”,开通了急性脑血管疾病“绿色通道”,在早期脑梗塞静脉溶栓技术方面也处于我市领先地位。
竭诚为患服务
完善学科建设
2014年,一位26岁的双下肢截瘫患者被家人送往市三院进行治疗。之前,患者家属曾带其多方求医,但治疗效果都不太理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们一起来到了该院神经内科。
“患者入院时发高烧,精神极差,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经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该患者双侧大脑及丘脑、颈部、胸部、腰髓异常病变,初步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李惠敏说。在确诊后,她与科室专家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立即对患者进行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调节免疫等治疗措施。在病情得到控制,生命体征平稳后对患者进行了耐心地肢体功能康复治疗,住院治疗一月左右,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时可自行行走,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恢复。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该科设有重症监护病房及康复病房,拥有床旁中央神经监护系统、长程脑电检测系统、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脑循环治疗仪、脑电图、脑地形图、无创呼吸机、床旁呼吸功能监护仪、快速血糖仪、动态血压监护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在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癫痫、帕金森病、老年痴呆、各种脑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疾病、各种头痛、头晕、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代谢性脑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开展了睡眠障碍的监测及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偏瘫、语言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进行早期康复,有效降低了伤残率。
在科室管理中,李惠敏始终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目标,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优化服务方式、确保医疗安全,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完善医患之间的沟通,使该科的患者满意度达95%以上,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科室每年至少组织并承担我市医学继续教育项目1项。
不断完善自我
提升诊疗水平
李惠敏自1985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从医30多年来,她先后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作为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她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尤其在急性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播散性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危重症患者和神经内科疑难病例的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长期以来,李惠敏坚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撰写医学论文,并发表在国家权威杂志上。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其主持开展的科研项目“安理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青中年脑梗塞颈部动脉超声的研究”“40岁以下青年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研究”“丁苯酞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研究”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11年、2013年荣获我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三次、一等奖一次,李惠敏连续多年被该院评为“优秀科主任”“白求恩式医生”, 2011年获得“漯河市民建优秀会员”等荣誉称号。
李惠敏还时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为广大市民群众义务宣传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其本人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漯河分会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漯河分会癫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漯河分会高血压学会委员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漯河市健康卫士”,漯河市第六届政协委员。2011年,该科被我市授予“漯河市重点专科”称号。
科室主任李惠敏在询问患者病情。本报记者 杨三川 摄